看得出来,他依然保持着前几年那股奋力拼搏的劲头,在涉足贸易、家居、茶业等领域后,还在继续寻找新的投资领域。
他的理想是未来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集团。之所以如此,他解释并不是因为金钱的欲望,而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精神需要,所以他要以“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回报社会,激励、引导更多年轻人拥有像自己一样的上进、努力的人生。
时间回到三个月前,这时茶叶公司日常管理都是他在经办,使他无法分身思虑长远战略问题。于是他三顾茅庐,硬是感动了一位对茶叶营销很有心得的职业经理人。之后,他像当初把茶叶收购完全放手交给其他两位股东一样,把公司的管理和营销都交给了这位职业经理人打理。
对于放权的大度,他举了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某国内大企业老板曾经指着桌上的杯子问两边的人:“杯子有柄?”回答是左边说有,右边说没有。这老板说,答案都对,但都是只看到局部却没有看到全局。
“其实人生的所有问题,都在这个问题中反映出来了。少数克制自我看到全局的人,成为后来的成功者;同时这也说明人生是一个不断作出判断,并让时间进行检验的过程。”他的理性与全局意识可见一斑。
C人物对话
铁观音熟茶也可长久收藏
关于产业
不同茶可作战略联盟
早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近来,泉州刮起一阵“普洱”热。您认为外来品牌,如普洱、龙井的进入对泉州乌龙茶的营销将起到怎样的影响?
郑文巧(以下简称郑):普洱的特点是存放越久越好,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铁观音的熟茶有些也可以长久收藏。不同品种茶叶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甚至可以作一种战略联盟。我们打造的是一个服务品牌,内容是不断丰富,外表却是统一的。
关于标准化
茶价标准化界定难度较大
记:茶叶价格还缺乏统一标准,差距十分明显,您认为可能做到价格标准化吗?
郑:茶叶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饮品。普通顾客和有一定专业水准的顾客不一样。普通顾客可能只把茶当饮品,而专业一点的顾客则会从色、香、味细品茶的品质。这就需要有实力的专业茶商率先打造一种行业标准,实行明码标价。不管哪一类顾客,都准备有一种规范的明码标价可供选择,甚至顾客购买了一种茶叶回家喝过后,不满意还可以回来换。打造行业标准也是我们的目标。
当然,茶叶用标准化的方式来界定,难度比较大。作为农产品,每一种茶叶从品种栽培、地质的要求,海拔、向阳面、生长过程中的各种条件,到施肥、采摘、制作等都非常复杂,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茶叶品质产生影响。
记:目前,泉州一些茶商开始制作茶食品,也有人提议做茶的生态旅游,以拉长茶产业链。您怎样理解?
郑:这些措施拓展了茶产业的空间,避开产业内部的一些竞争,创造了一个新的增值空间,如茶产业生态旅游,对企业来说等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茶业原本只是饮料业,做茶食品,等于进入了食品业;做生态旅游又挺进入了旅游业。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趋势。我们理想目前主要把精力、资源全部投放到质的提升和分店拓展上,快速地让全国各地都能品尝到正宗的安溪铁观音。
关于品牌
突破需时间意识到位
记:根据这些年茶叶品牌的运作经验,您觉得泉州的铁观音冲刺全国一线品牌还有哪些瓶颈有待突破?
郑:一是时间。像天福这一类全国知名的品牌花了50年时间,铁观音冲出泉州走向全国也花了近10年。
二是茶商的品牌意识。泉州很多茶商是由茶农发展起来的,缺少发展知名品牌的意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需引进职业经理人进入茶产业。一个产业如果要兴旺,首先要有多人一起运作,再者就是吸引更多的人才介入这个产业。以前,我们只是把茶当做饮料在喝,现在演变成为一个社交的媒介,以后甚至还会发展成为一种奢侈品,都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才介入产生的一种变化,否则永远会停留在饮料阶段。
记:泉州多数是家族企业,企业发展过程中,职业经理人有开始走俏之势。作为茶商,您是怎样考虑启用职业经理人的?
郑:很多企业特别是茶产业内,多数是老板兼任总经理。我认为,这种情况需要改变,在管理意识和用人意识方面都需要快速的提升和学习,才能跟上形势发展。
对于如何放权,我是比较开放的。很多茶企业参与核心运作的都是家族的人,管理并不规范。一些企业用了50年积累的东西,我们只用5年就可以学到。在向前走的同时,我们会努力学习、研究竞争对手,以提升自己,因为他们各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