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老龙井”外,还有“龙井43号”等新品种(俗称“新龙井”)。它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研所在老龙井基础上采用系统选育法培育而成,与“老龙井”相比,出芽更早,外形更美,但香气稍逊,也更容易受到天气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徐南眉曾这样打比方:“老龙井好比吃母乳的孩子,又好比野人参,天然抵抗力和免疫力强,抗寒抗热抗虫害,可是产值比较低;龙井43则像吃奶粉的孩子,又像人工种植的人参,产值虽高,却容易生病。”
新龙井近年来受到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收益高。明前春茶一日一价、越早越值钱已成为市场的广泛共识。据了解,同一亩地种植新老龙井产量相当,但由于新龙井开摘时间要比老龙井早半个月左右,价格可以卖到老龙井的将近2倍。为此,很多茶农把家里种了多年的老龙井茶树换成了“龙井43号”,目前新龙井的种植面积已占西湖龙井全部种植面积的三成以上。
但近年来,老茶树也渐渐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并受到了“会喝茶”人的喜爱。1200多年养成的独特魅力,很多西湖龙井产区的茶农也感觉到了。“我家老龙井不换的!”满觉陇村的一位村民说,客人出价不低,唯一的要求就是保证品质。“真正懂得品茶,就晓得"土茶"的价值,它的香气、味道,那是没得比。”一些茶农家里都留着一些老茶树产茶留给自家喝。
专家视角:保护老茶树就是保护国宝
“西湖龙井之所以能够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老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西湖龙井茶不仅仅体现了茶的价值,也体现了文化艺术的价值。”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表示。
杨建华认为,茶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在中华文化传承、民族心理认同以及现代文化构建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古往今来,它通常与诗学、画学、佛学、道学等联系在一起,并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西湖龙井群体种具有淡雅、清澈、真实的外在品相,这正符合人们向善、向美、向真的精神追求,是对传统道德的升华。
“这正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杨建华说。
争议二:一样时间三倍产量:用机炒还是用手炒?
目前,西湖龙井茶有机炒和手炒两种制作工艺。据一位业内人士说,目前市场上的西湖龙井茶,三分之二以上是机炒茶。
手工炒制是制作上等西湖龙井茶的传统手法。龙井茶从采摘1芽1叶和1芽2叶初展的芽叶开始,要经过摊放、炒青锅、回潮、分筛、辉锅、筛分整理(去黄片和茶末)、收灰贮存数道工序而制成。龙井茶炒制手法复杂,依据鲜叶原料和炒制阶段的不同,分别采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等十大手法。正因为此,西湖龙井不仅被认为是消费品,更是精工细作的手工艺品。
然而,手工炒制费时费力,并没有收到茶商和茶农的广泛认可。现代机械科技的发展,更助长了他们对效率的追求。据了解,机炒茶每天可炒制出近10斤茶叶,而手工茶每个工人一天最多只能炒制不到3斤。采用机器炒制西湖龙井的茶农越来越多。
除了机炒出产量高,皮肤容易灼伤也是人工炒茶越来越少的另一原因。炒茶锅的高温会造成大部分炒茶师傅的手深度灼伤。每到新茶集中开采季节,炒茶工的手上全都被烫出水泡,长久以往,很多师傅手掌的皮肤是乌紫的,并有龟裂。
遗憾的是,即便是正宗的西湖龙井绿叶,用机器炒制虽然看起来外形整齐、色泽靓丽,但口感差、回味少、香气弱。西湖龙井茶商会会长戚国伟说,这和炒制的手法有很大关系。机器炒的时候茶汁很容易被压出来,所以颜色会鲜绿一些,看上去卖相很好,但茶叶中的内在微量元素很容易被破坏,而且在机器抛散的过程中,茶香也会散掉,而手工炒茶可以随时掌握手力和“火候”,而且是慢慢烘干的,虽然茶叶略黄,但是饱含茶香。有关资料显示,茶叶原料中的香气成分有100种左右,而经过手工充分炒制,香气成分高达300种。
专家视角:保护传统工艺也是保护品牌
“西湖龙井茶不仅是一种产品,也是一种工艺品,失去了传统特色的炒制工艺,其品牌效应将大打折扣。”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沈红认为,精品的西湖龙井茶就应该是纯手工的,以鼓励恢复和弘扬几千年传下来的风格。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名誉院长骆少君指出,西湖龙井茶和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技艺是不可分割的,其品质特征也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教授杨贤强表示,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机炒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会占主导地位。不过,对于西湖龙井的传统手工工艺,杨教授认为不能丢失。他认为,西湖龙井的手工工艺可以往高端产品上走,可以分级别,根据市场的需求,以手工茶为主,三级以下发展机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