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不少闽红茶企都在进行口感上的创新和调整,希望能适应更多饮茶人的口感。以坦洋工夫为例,其茶底多是菜茶,而现在则有乌龙茶茶底拼配进去,为的是让坦洋工夫再具有一些兰花香,或者桂花香、蜜糖香。一家红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原料品种的多元化来带动红茶口感的变化,是为了引导喝惯乌龙茶的消费者慢慢学着喝红茶。
虽然意识到红茶市场发展可能潜在的危机,但采访中,每一位接受采访的红茶业者都表现得很有信心,“红茶的保健作用注定了它会很好地走下去。”“去年10月收毛茶的价格,比去年3月收毛茶的价格高了差不多2倍。”南方佳木茶业总经理缪强预计,到了今年收春茶时,毛茶收购价可能会更高。原因就在于“红茶市场依旧缺乏理性认识,因此价格还会继续走高”,但待市场成熟以后就不好说了,缪总预计这个成熟时间是“三年”。
一家较大规模的红茶商家也认为,红茶口感亲切甜美,容易为大众接受,而且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也更容易成为人们的选择。“近几年流行清香型甚至脱酸型铁观音,发酵度降低,胃不太好的人饮用容易引起不适,而红茶则是暖胃的,可以放心饮用。”
专家:“大红茶时代”或可到来
原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我省著名茶叶专家张方舟把红茶的这波热潮称为“红茶卷土重来了”。
张方舟老师指出,上世纪70年代,福建曾兴起一场“红改绿”运动。其发生的时代背景是福建的红茶原本多是出口,由于与苏联关系破裂导致出口量锐减,生产量的下降,及人们口感的转变,导致仅有个别厂家生产红茶。近几年,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红茶才“又获新生”。
张方舟认为,闽红工夫的这次“上京”,可与上世纪90年代安溪县政府带队去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的推广茶叶相比。安溪县政府的做法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安溪铁观音在全国范围内的大红大紫。而此次闽红工夫的坦洋工夫入驻北京“张一元”可能带起的新一波红茶热潮,或可引领“大红茶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