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智学惟有一点不同,他有“在茶界里当最能喝酒,在酒界里当最能喝茶之人”的称号,而我历来远离杜康而崇卢羽。智学君每每参加茶事活动喜庆之日,终禁不住喝尽杯中酒……醉了,确实醉!但他脑子保持高度清醒,所以醉得特别有味。
今年36岁的胡智学一路携茶而来实属不易。他几乎什么都做过,吃过不少苦,但他无数次从失败中重新走来,坦然面对失败的厄运。他清晰地记得在他二十一岁时,出外奔波五年后的他,两手空空回到老家时,周围的人们似乎用异样的目光扫视他,但他始终以微笑面对生活的坎坷。他曾把自言自语的一番话化作一首表征他壮志未酬的诗:
“……经不住冬日的严寒/怎能感受春日的芬芳/走不过夏日的风雨/怎能收获秋日的黄金/……”
也许是机遇的巧合,命运居然安排他与茶结缘,也就在他有了茶缘,命运却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智学至今回想起来,仍是念念不忘,所以他始终以感恩的心态珍惜着这份茶缘。
如今,智学拥有属于自己的几家茶超市,而且又有了奋斗目标,他立志要为实现民族茶产业品牌化的宏愿而努力。智学君认为在经营上的严峻是容不得半点虚矫的。他爱茶胜过爱自己的生命,所以越是在这严峻的竞争下,他如饥似渴地不断“储备”茶知识,他从茶的产地、起源、品种、性能、作用、品饮,到茶品的识别鉴赏,茶文化的哲理与内涵,简直倾全部身心投入学习。甚至于他常常南下福建为得到一点好茶而守候制茶人到黎明。他说他要卖的茶,是实货真价实的好茶,是让茶客买回去没有遗憾的茶。
茶文化之性使智学把一切看的淡然,在太和之气散发于齿颊之间时,他求助于茶来寻找心灵的归属。
突然想起,去年智学君曾给我打来一个电话,说他的有一篇关于茶产业经营文章在《茶周刊》发表了,其得意之形决不亚于品尝到一壶绝佳好茶,他多年的想法——走茶产业品牌化之路的思想终于公布于众。我为他高兴,并分享着这一喜悦。是啊,他朝思暮想着能有一天国内茶产业品牌超过“立顿”,使中国茶品牌在世界上傲视群雄。这是他的希望,也是他的毕生追求,尽管是茶“路漫漫其修远兮”。
智学君多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地把茶文化普及到唐山市百姓中,他期望在唐山茶文化贫脊的土地上培养和造就出更多的茶人。承办省级金秋茶会是一件艰辛之事,甚至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他原来可以不必去做,原本可以节约许多钱,可他偏偏义无返顾的去做了,而且愿望很大,想着年年能在唐山承办这样的盛会,以推动唐山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智学君,难得啊!莫道个人渺小,人生如梦,且看他为谁在做,如何在做,茶人能做到智学这份上,是极其高尚的了。所以在今年“旺旺”的本命年里,祝他生意旺旺,茶运亨通。呜呼!人生得二三松竹知交,胜过黄金万两。智学姓“胡”,由“古”和“月”组成,以他之姓组建“金古月”公司并创茶叶品牌,他心系茶产业,魂系茶文化,我焉能无文?焉能不为之颂歌。
啊,“古月”的智学,他是唐山茶产业界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