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二○○四年春末的一个晚上,胡智学打来电话对我说,他想为河北茶文化作点实事,也就是说他想承办“河北省第五届金秋茶会”。听完这番话,我稍作考虑后对他说:“举办一次茶文化活动,既费心又费力,况且,政府不拨经费,全靠民间助资……”还未等我说完,他早已把话打断:“这没什么!只要你能策划和组织好,所有费用由我来想办法。”和颜如春,悦色如晖,这般与茶文化之侠义之热望,真让我折服。
就在那届茶会成功举办之后,我才知道,智学君是“忍痛割血”,他是借钱办会来提供全省各地市茶界同人食宿、纪念品和旅游。有人眼圈一红,对智学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智学做茶叶经营尚属小本生意,能拿出十余万钱资金来助办公益活动弘扬茶文化,当属河北茶界第一人。他就像阵中蹿出的“赤兔”带了一个好头。当时就连参会的河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孙宝存研究员、文艺理论家蔡子谔研究员颇为感怀,皆以肺腑之语濡墨挥毫赠与智学,赞扬他的大度和宽广胸襟。
智学于茶,难能可贵。其行为诚如他所言:“以德为基础,以品为传媒,以境为心得。”他说之所以付出行动,以求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中和,求得瞬间之永恒,达人生之了悟。这是他对茶文化不以功利为取舍的性情骨品,澄澈心态。
智学君把茶人之“德”放在首位,以“茶品即人品”来实践人生的自我价值;他认为“品”字不仅仅是简单的品茶,更是一种对事物的感知能力,继而上升到精神层面;他崇尚茶艺之“艺”是茶文化生命之艺术,是提高茶产业发展之路的附加值;而他认同的“境”是一种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超物质的、是文化的、精神的、意识的、心态的以及是一种修心养性来提高自我的过程。
今年春节后,智学接二连三找我商议,他知道我年前为落实“河北省第七届金秋茶会”专程赴廊坊与当地茶界商议,宜把廊坊作为举办地。智学非常体谅我这个秘书长的难处,他说自从他担任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一职后,总是想方设法来分担学会的一些工作。他很认真的对我说:“如果廊坊举办茶文化活动有难处,唐山能否继续承办河北省第七届金秋茶会。经费问题你就不必操心。”尽管智学语气平静,但态度却十分坚定,让我听了之后心里感到异常激动。许是和智学同属狗相,故我和智学对举办茶会的出发点颇有许多共鸣之处。他在电话中最后对我说:“一个人对茶文化的信念之火不灭,他的脚步就永远是向前的,让我们共勉吧!”刹那间,让我觉得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对智学愈加肃然起敬。多年来,智学的心始终紧贴在燕赵大地茶文化的沃土上,血脉中汩汩涌动的是觉悟与奉献人生的精神以及茶样的情感。
曾在去年十一月,我去唐山与智学共同商议由他主编的《茶与书画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以及由他作为副主编的《禅茶一味》(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之议题。恰巧赶上他岳母大人病危住院,大夫下了最后通牒——病变晚期加上年纪大,准备后事吧,可智学不管大夫劝告,倾重金购昂贵药物来维持岳母的生命,以至到了囊中羞涩的地步。那两天,他白天与我谈河北茶文化活动推进事宜,晚上却要匆忙赶往医院守护在岳母病榻旁。从其待岳母之孝份,让我想起先人庭训:交人“先察其是否孝梯,再观往来之友,若其教梯之心未泯,则其人必仁;若其来往者有品,则其人必有格。”智学君事父母甚孝,几十年如一日。“品茶即品人”之“品”乃为“来往者有品”之人,我初次与智学君交往时,觉其交友甚广,但他有选择而从不滥。他待人率真而又真挚。他是以知己为性情中人,我与他交往甚深。谈茶说禅,因而茶德互励,因而茶性共鸣,因而天下茶事共问津时,更愿与智学君品茗悟道同一味……
我和智学惟有一点不同,他有“在茶界里当最能喝酒,在酒界里当最能喝茶之人”的称号,而我历来远离杜康而崇卢羽。智学君每每参加茶事活动喜庆之日,终禁不住喝尽杯中酒……醉了,确实醉!但他脑子保持高度清醒,所以醉得特别有味。
今年36岁的胡智学一路携茶而来实属不易。他几乎什么都做过,吃过不少苦,但他无数次从失败中重新走来,坦然面对失败的厄运。他清晰地记得在他二十一岁时,出外奔波五年后的他,两手空空回到老家时,周围的人们似乎用异样的目光扫视他,但他始终以微笑面对生活的坎坷。他曾把自言自语的一番话化作一首表征他壮志未酬的诗:
“……经不住冬日的严寒/怎能感受春日的芬芳/走不过夏日的风雨/怎能收获秋日的黄金/……”
也许是机遇的巧合,命运居然安排他与茶结缘,也就在他有了茶缘,命运却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智学至今回想起来,仍是念念不忘,所以他始终以感恩的心态珍惜着这份茶缘。
如今,智学拥有属于自己的几家茶超市,而且又有了奋斗目标,他立志要为实现民族茶产业品牌化的宏愿而努力。智学君认为在经营上的严峻是容不得半点虚矫的。他爱茶胜过爱自己的生命,所以越是在这严峻的竞争下,他如饥似渴地不断“储备”茶知识,他从茶的产地、起源、品种、性能、作用、品饮,到茶品的识别鉴赏,茶文化的哲理与内涵,简直倾全部身心投入学习。甚至于他常常南下福建为得到一点好茶而守候制茶人到黎明。他说他要卖的茶,是实货真价实的好茶,是让茶客买回去没有遗憾的茶。
茶文化之性使智学把一切看的淡然,在太和之气散发于齿颊之间时,他求助于茶来寻找心灵的归属。
突然想起,去年智学君曾给我打来一个电话,说他的有一篇关于茶产业经营文章在《茶周刊》发表了,其得意之形决不亚于品尝到一壶绝佳好茶,他多年的想法——走茶产业品牌化之路的思想终于公布于众。我为他高兴,并分享着这一喜悦。是啊,他朝思暮想着能有一天国内茶产业品牌超过“立顿”,使中国茶品牌在世界上傲视群雄。这是他的希望,也是他的毕生追求,尽管是茶“路漫漫其修远兮”。
智学君多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地把茶文化普及到唐山市百姓中,他期望在唐山茶文化贫脊的土地上培养和造就出更多的茶人。承办省级金秋茶会是一件艰辛之事,甚至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他原来可以不必去做,原本可以节约许多钱,可他偏偏义无返顾的去做了,而且愿望很大,想着年年能在唐山承办这样的盛会,以推动唐山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智学君,难得啊!莫道个人渺小,人生如梦,且看他为谁在做,如何在做,茶人能做到智学这份上,是极其高尚的了。所以在今年“旺旺”的本命年里,祝他生意旺旺,茶运亨通。呜呼!人生得二三松竹知交,胜过黄金万两。智学姓“胡”,由“古”和“月”组成,以他之姓组建“金古月”公司并创茶叶品牌,他心系茶产业,魂系茶文化,我焉能无文?焉能不为之颂歌。
啊,“古月”的智学,他是唐山茶产业界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