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闻,轻闻茶面看茶的清香是否清新自然以及樟香度是否够久。
四.试喝,如果不能让您试喝,怎能让您感受到它的优值呢?这是教育的大好机会,否则花钱买什么,花钱就是买老板的专业以及分享它的产品不是吗!
五.汤色表现:茶在采制的过程若严谨度不够,以及在压制过程太粗糙的话,茶体基质结构组织就是被伤到,一旦冲泡时就会汤色浊浊的(清澈度不够)
六.感觉,综合以上的评价,以同价值比品质,再以同品质比价钱,就算同质同价就要比专业服务与推广美感了,因为路边货路边价,冒充怎能过得了高价格标准且还想要永续经营呢!
捆绑工艺的价值与存放的影响
普洱茶用竹壳竹线捆绑已经上千年的历史了,只是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间不知何因素(可能是铁线的出现)容易捆绑所以就省去费时又麻烦的竹线捆绑,然到了『97』回归後一些老茶品的出现与流露那种传统的古工序(艺术之美)的价值性,於是一些个体户就又开始采用竹壳与竹线包茶让原本可能会失传的工艺又找了回来(可继续传承下去)有些竹壳因茶农是向种竹人收购,所以在产笋期的竹壳最好不要用,因为产笋期的期间竹子的甜度较高容易有蛀虫,所以有些茶品的外壳蛀蚊情形较严重以及竹线捆绑的工序更是一门学问,竹壳当素材做外包,必须先泡水软化,然退水程度若不够,竹壳内的含水量成份过高,会使茶品直接与间接受潮及湿化届时外包纸及茶外团就会有『水迹痕』。『一筒7片所以叫七子饼』,若技术老练的包装师傅,能很用心的一筒捆六条,而且有顺序的排列,让茶的陈放产生陆续的价值与美感,(目前有些人已改用纸袋或胶袋,已失去传统工艺的价值,更让茶的後发酵产生事倍功半的半停滞状态,越陈越香就产生落差了。
包装储运的分享
普洱茶早期几乎都是散茶,因为地处西双版纳交统运输不方便,所以为了运送及储放的方便,所以就将其紧压成型。 早期之茶马古道就是因运茶的需求而形成的,茶一大袋置放茶马两侧不方便行走,(占空间也难行走)所以先人就将茶蒸压成饼、砖、沱等等大小不依的形状,以前都是12筒(84片)为一大支,一支马背二支叫一担(168片)约60kg,然目前交通方便了,为了让收藏家更放便搬运及储放,於是改成6筒为一小支(42片),而且竹编篮皆为手工细竹皮编制,越陈越亮,不易断损的特别效用,所以6筒一小支的便利更也带动了流行。
茶在储运过程『最忌侧放』因为将影响到茶的完整美观度。茶一旦在西双版纳初完成(含包装)运到昆明就要800km再到广州又要2000多km,有些是卡车四天三夜直接载运,然有些是卡车又火车又小包车等转运,到了港口又货柜到目的地又转运,所以受伤折损机率高,唯有绑捆时多注意是摆放入竹编篮时的方向是取决茶的完整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