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后直至60年代,炒龙井茶用的主要是这种连灶。连灶比起抬灶来是一大进步,优点是可以节省烧火工,并有烟囱将烟排出屋外,减少污染。 不论是哪一种茶灶,使用的锅子都需强调一个“光”字。每当春茶炒制开始前,锅子都需磨得精光发亮,这样才能做出外形扁平、色泽好、起亮光的龙井茶,这一点是不能马虎的。过去炒龙井茶的锅子都是用石块来磨的,很难磨光滑。
1956年,当时的龙井茶场试用了电砂轮磨炒茶锅子,效果很好,于是很快推广开来,这种磨锅子的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至于龙井茶锅的规格,过去和现在是不一样的。以前炒龙井茶用的锅子和烧饭锅一样,是一种宽边斗锅,锅深22cm,口径64cm,边宽6cm。这种锅子由于边过阔,实用容积不大,大约到20世纪40年代初就逐渐被一种锅深20cm、口径64cm、无边的“广锅”所取代。这种“广锅”,没有边沿,实用容积大,但祸身较浅,炒茶时茶叶不易落到锅底,往往在锅壁上被粘住,因此,还是不适合用来炒龙井茶。
到了40年代中期,“广锅”逐渐被一种狭边的斗锅所代替。 狭边斗锅深23cm,口径64cm,边宽3cm。这种锅子深度适宜,锅口实用直径比阔边斗锅大,比无边“广锅”小,锅底和锅壁的倾斜度也适中,炒茶时茶叶很容易落到锅底,用手控制锅内茶叶也方便,非常适合炒制龙井茶,因此,一直沿用到今天。
随着茶灶的变革,炒茶燃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早炒茶用的燃料都是山上的松针,那时多数人家都有一片松树林,没有松树林的人家也得向有松树林的租山收集松针。
冬天,家家户户都上山收集松针,准备来年炒茶之用。一到茶季,晚上开始炒茶,满村都可闻到茶叶的清香和松针香。抗日战争期间,西湖乡的树木被砍光,茶园荒芜,茶叶没人要,龙井茶的产量很少。抗战胜利后,茶叶生产开始恢复,由于没有松针,就改用柴蒲头炒茶。1949年后,逐渐改用煤炒茶(除高档龙井茶外)。
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用电炒茶,代替了烧煤,使龙井茶的炒制更加清洁卫生。
二、龙井茶电炒锅
龙井茶电炒锅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出现的,它以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性能良好、使用方便、控温灵活、制茶品质高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龙井茶电炒锅问世后,很快就取代了龙井茶炒茶灶。目前,电炒锅是龙井茶传统手工炒制的主要工具,是龙井茶机制中的辅助工具。龙井茶电炒锅主要由炒茶锅、电炉盘、电热丝、隔热层、电路系统、木桶及木质支架组成。炒茶锅为深23cm、口径64cm的铸铁斗锅,也有用搪瓷锅的,但以前者使用居多,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