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茶道精神
发布时间 2010-04-27 浏览 23232 次
幽深长,滋味平和中正,无乖戾之气,无邪异之味,合于儒家中庸之道,就叫做“和”。和,是长安茶道的基本精神。

空:长安茶道得禅宗空境。

茶既清且和,可以说已经“不离于道”了。然而这个时候茶人如果过分沉湎于茶的色、形、香、味这些“外相”的的话,最容易在“茶海”里迷失,甚至有“走火入魔”的危险。因此茶人饮茶也如同古代的禅师们参禅一样,最害怕心有所执,最忌讳“着相”。只有空掉茶的“外相”,才能够真正“因茶入道”。空,是长安茶道的“弦外之音”。

真:长安茶道得茶真情。

《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里的“真”有真实、精微的涵义,可以看作是对长安茶道“真”字的诠释。茶人饮茶时只有用心去体会、去感受,茶的真情真性才会充分显露出来,才能真正领悟茶中之“道”。真,是长安茶道的精神核心。

这里我想引用吴立民先生在《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一文中的一段原话,借以说明长安茶道“真”的内涵:千利休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经明显表露出来的境界,也还只是浅层次的般若境界,还未臻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还只是“缘起性空”的中观见,还不是离边的大中观见。提高来说,这一片白露地,就是大圆满的如来藏,就是原始觉性、内在光明、本来面目,就是“如来藏中有如来”的“本始基”,就是法尔清净的“本不生际”,也就是脱离任何边执的“常乐我净”。(《中国茶文化专号》2001年第2期 (总62期) 第248页)吴先生所发挥说明的这一片“白露地”也就是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的真心。

“清”可通过口吻鼻舌等感官来感觉,应具有大自然的清意,要求茶品、茶器、人品、环境、茶事程序、音乐等都应体现出“清”字;“和”必须致虚守静才能体会,必须合于儒家中庸之道,要求茶和、水和、味和、器和、心和、手和、神和、气和,最终达到与道相合。“空”如禅心一点,偶露端倪,应具有禅宗空灵的境界,要求五蕴皆空,即色声香味触法皆空。至于“真”,必须秉承儒家中庸平和的传承,必须应于道家无为的精神,必须具备佛家的大慈悲心和金刚般若智慧,截断众缘,直下承当,发露真如。要求茶真、水真、味真、器真、人真、道真。真当从空处证之。

由此可见,长安茶道精神几乎囊括了儒、道、释三家情怀,最后复归于自然清明。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