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茶园害虫致病微生物
下一主题:茶树多倍体育种
防治指标:系指病虫危害给作物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防治指标的确定,首先是通过某种害虫的饲养观察,测定平均每头虫口的取食量及其经济损失,调查研究当地天敌等自然控制因素,特别是优势种天敌对害虫的攻击效应的测定;进而田间划小区选取或接种不同的病虫密度,观察记载其茶叶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情况,最后折算经济损失并联系防治成本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指标数值。主要茶树害虫的防治指标如下:
茶尺蠖:三龄前平均每丛10头,三龄后平均每丛5头。
油桐尺蠖:三龄前平均每丛5头,三龄后平均每丛2头。
茶小卷叶蛾:采摘后平均每丛10头幼虫。
茶毛虫:每亩1000头幼虫。 茶黑毒蛾:每亩1000头幼虫。
茶蚜:平均被害芽梢达10%,芽下第二叶虫口20头以上。
茶树地方品种(local varieties of tea plant)
在某一特定生态环境和茶类地区内,经人工选择或在当地长期栽培利用过程中逐渐演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树品种。亦称当地品种、农家品种。一般皆缺乏较系统的育种和鉴定程序,但都比较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茶类要求,也具有某种独特的性状、特性和一定的栽培面积。中国茶树地方品种种类很多,有的地方品种经过鉴定后还可以直接扩大推广的范围。茶树地方品种按照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系地方品种和无性系地方品种两类。有性系地方品种的茶树皆采用种子繁殖,在茶树组成中往往包含若干不同类型成分,组成一个群体,故亦称为“茶树群体品种”。
无性系地方品种皆以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进行繁殖后代。同一品种的植株,在形态、特征、特性上的差别较小。而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较显著,所以从形态上很容易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