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邦说茶礼
发布时间 2010-05-10 浏览 24150 次
说,都是中国儒家“礼制”思想的产物。

  茶礼过于繁琐,当然使人感到不胜其烦,但其中贯彻的精神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唐代鼓励文人奋进,向考场送“麒麟草”,清代表示尊重老人举行“百臾宴”,民间婚礼夫妻行茶礼表示爱情的坚定、纯洁……等等,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当然,茶礼中也有陈规陋俗,。旧北京有些官僚,不愿听客人谈话了便“端茶送客”,便是官场陋俗。

  但总的来说,茶礼所表达的精神,主要是秩序、仁爱、敬意与友谊。现代茶礼可以说把议程简约化、活泼化,而“礼”的精神却加强了。无论大型茶话会,或客来敬茶的“小礼”,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好礼的精神。人世间还是多一些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好。

  最后,我们以卢全《走笔谢孟谏议穿新茶》诗,朱总结儒家的茶道精神。原诗日:

  日高文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仪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谈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蜇出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瑕,光春抽出黄金芽。

  搞鲜格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容。

  至尊之余合五公,何事便道小人家。

  柴门反关送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继,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湖,两碗破孤闷。

  三碗授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南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肤溃,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他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如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凡论条道者,皆好引此诗,但多取中间“七碗”之词,舍去前后。而这样一来,茶人讽谏的积极精神便丢了。卢全彼后人誉为茶之“亚圣”,不仅由于他以饱杨沫洋的笔墨描绘出饮茶的意境,而且特别强调了儒家的治世精神,是对唐代正式形成的中国茶文化精神的总结。

  这首诗,实际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军将打门,谏议送茶写起,表面看是用铺陈的方法写过程,但实际既包括礼仪精神,又包含伦序与讽谏。谏议送茶,已含“以茶交友”之意,是讲条的对人际友谊的作用。“天于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又含了伦序。有的说从这里便开始讽谏,其实,以卢全这位封建文人说,先明伦序更符合他的思想。而“仁民暗结”,夸赞茶性“不奢”,又表达了儒家仁爱和养廉的精神。若说专以帝王、公侯与小民饮茶对比,也未免牵强。诗人首先以礼仪、伦序、友爱、仁,火点出饮茶宗旨,倒更符合其思想实际。

  中间当然是全诗精华。“一碗喉吻润”,还只是物质效用。“两碗破孤闷”,已经开始对精神发生作用了。三碗喝下去,神思敏捷,李白斗酒诗百篇,卢生却三碗茶可得五千卷文字!四腕之时,人间的不平,心中的块垒,都用茶浇开,正说明儒家茶人为天地立命的奋斗精神。待到五碗、六碗之时,便肌清神爽,而有得道通神之感。表面看,饮到最后似有离世之意,但实际上,真正关心人间疾苦的茶人是不可能飞上蓬莱仙山的。所以,笔锋一转,便到第三层意思,最后是想到茶农的巅崖之苦,请孟谏议转达对亿万苍生的关怀与问候。这里,才是真正的讽谏,是表达茶人“为生民立命”的精神。看来卢全被称之为“亚圣”也是当之无愧的了。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