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茶道
发布时间 2010-05-17 浏览 23390 次
露抗衡,斯善赏鉴者矣。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

  茶的著作也是茶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唐代陆羽的《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温庭筠《采茶录》,[宋代]蔡襄《茶录》、宋子安《试茶录》、宋皇帝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无名氏《北苑别录》,明代陆树声《茶寮记》、顾元庆《茶谱》、许次纾《茶疏》、冯时可《茶录》等。

  茶者,雅称茗,中华文化之精神也。自神农尝百草,遂有茶业兴于华夏五千年。茶为文化,可怡情,可明目,可清谈,可交友,可益思,可论道,可养性,可寄高风雅韵,可淡泊明志宁静志远。历代名家属意茗者多矣。巴蜀之子──东坡居士有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至今仍脍炙人口。茶,是自然的精华。如《神农本草经》所载,小小叶片,“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茶,又是一个象征,“杯水见道”、“茶禅一味”,历时千载。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缩影。中国的茶,同瓷器、丝绸一道,经“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四川乃茶的重要原产地,川茶以独特的茶品、茶艺、茶道,为历史悠久的中国茶增添了一缕隽永的幽香。

香叶,嫩芽。

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唐代诗人元稹的这首一至七字的宝塔诗,别开生面,把茶的品质、茶具艺术、品饮意境及茶之功用描摹得清幽淡雅,淋漓尽致,堪称千古绝唱。

  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四川是我国茶树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出现茶叶市场的省。入宋,虽然茶业重心南移,但四川产茶历史悠久,群众富有种茶造茶经验,茶农进一步开发山区,广种茶树。加上[北宋]中期以前,专榷东南茶,川茶听民自卖。刺激了生产的发展。熙宁七年(1074)川茶禁榷之后,开展茶马贸易,拓宽了市场,也刺激了川茶的发展,所以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都产茶,成都府路有九个产茶州(军),是川茶的中心。

  四川西北与西藏为邻,茶是藏族同胞“不可一日无”的生活必需品。历史上川茶被称为“边茶”,其采制不及东南茶的精良。由于采摘粗老,故产量多,元祐元年(1086)达到三千多万斤。加上东南诸路的产量,[宋代]茶叶总产量高达五千多万斤,较唐代增长二、三倍,为茶马贸易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四川盆地自古物产丰富、人才备出而被誉为“天府之国”。在“巴蜀”大地(含四川省和重庆市)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是有人群居住的地方,你肯定能找到一种很好的休闲场所,这就是“茶馆”。在“巴蜀”的“茶馆”(茶铺头)里都有一个别具特色之处:矮桌、竹靠椅、盖碗茶,以及男女老少皆宜的氛围。“茶馆”是消闲之所,也是社交之地,三教九流皆出入于此,朋友聚会、了解行情、洽谈生意多喜欢在此进行。

  “巴蜀”茶馆习俗甚多:茶叶叫做“叶子”。茶碗中茶叶多称作“饱”,反之则为“啬”。饮茶叫作“吃茶”。把开水第一次冲进茶碗叫“发叶子”,再向茶碗内冲水则叫“掺茶”。如是讨茶喝,因是别人喝过的茶,故称为“加班茶”。每道茶只能饮一半,茶碗中所剩之茶水称为“茶母子”。茶馆中常有人“喊茶钱”,即某人走进茶馆时,熟人便喊“茶钱我这里会了”。喊茶钱的人越多,来人的面子就越大。其要口称“挨过,挨过”以致谢。

  “巴蜀”茶馆的茶具为三件头:茶盖、茶碗、茶船。茶盖、茶碗为瓷器,茶船用金属制成。茶碗上大下小,体积适中,掺水时,茶叶能充分翻卷,搅匀;盖而不严的茶盖即可保温,又能透气,且可用以搅动碗内茶水,调匀茶味,隔着茶盖饮水,可免茶叶入口;茶船稳托碗底,便于端放,又能避烫。以此种茶具盛茶俗称盖碗茶。

  而对于成都闲散生活的描述由来已久,比如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卷70《岁华纪丽谱》中就说:“成都自唐代号称繁庶,甲于西南。其时为之帅者,大抵以宰臣出镇。富贵悠闲,岁时燕集,寝沿相习。”张籍《成都曲》则说:“锦水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子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