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应遵循自然法规,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持与恢复茶园生态平衡,充分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的链条关系,建立合理的茶树生长体系及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茶园系统内病虫的自然调节能力,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将病虫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合理布局种植遮荫树、防护林,并可实行茶林、茶果等间作套种,建立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丰富茶园生物群落,调节茶园小气候。有效保护与引导寄生性、捕食性天敌,为茶园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逐渐形成有益生物种群链及生物多样化。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控制作用。
3、病虫害综合控制
农艺措施:坚持田间勤耕除草,消除病虫栖息繁殖的中间寄主,秋冬深耕晒土、翻埋虫卵;及时采摘、轻修剪减轻趋嫩性害虫的危害,除去病虫枝并集中无公害化处理;增强茶树行间的通风透光,改善局域小气候,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物理措施: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和护理素来诱杀、干扰有害昆虫的正常活动,使害虫发生性发育异常或生理代谢絮乱;也可选用能规避天敌习性,而对植食性害虫有极强诱杀利的光源、频率、波长来诱杀害虫,及有效保护天敌资源,又对趋光性害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生物措施:保持无公害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山雀、画眉、八哥等食虫鸟类生息、繁衍。还可人工放养螳螂、蜘蛛、瓢虫等捕食性天敌和绒茧蜂、赤眼蜂、黑卵蜂等寄生性天敌,以及接种白僵菌、苏云金杆菌(Bt)、多角体病毒(NPV)等病原性天敌,实现以鸟食虫、以虫治虫、以菌防虫、以菌治菌。
无公害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应该以农业措施、物理措施为主,辅以生物防治技术手段,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形成多项技术结合、协调的综合防治体系。根据病虫害实际发生情况及规律,确定适宜的农药品种、剂型、剂量及用药时机、喷药器械、喷药靶标,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规定。同时,建立和完善茶树病虫的测报网络,掌握病虫疫情的发生动态及规律,科学制定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