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福建省茶业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1942—1946年,张天福又一次应聘到福建协和大学任教,他仍利用教学机会,积极收集茶叶资料,编写教材,搞好茶业教学工作。1946年后,他又回到崇安接收全国茶叶研究所,成立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崇安茶叶试验场,继续从事茶业科研,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张天福调到福州,先后在中茶福建省公司和省农厅工作,他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省茶叶收购、生产、科研等工作,积极培训茶叶收购、生产和科研人员,建立机械制茶厂,设置茶叶收购网点,制定合理的收购样价和评茶计价的方法,指导茶类改制(20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外销需要把全省大部分绿茶改为红茶),筹建全省2个地区茶叶指导所、16个县茶叶指导站和2个茶叶试验场的机构设置、人才配备,促进全省茶叶产销由混乱逐步走向由序发展。1953年,他改进由 他早年设计的“九一八”揉茶机为“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机,分别推广适应于红茶、绿茶区,又设计推广了绿茶三锅连续杀青机,大大减轻了制茶工艺中的揉茶和杀青劳动强度。同时,还总结了经验、试验、示范、推广茶树无性繁殖——茶树短穗扦插法的经验,大力推广茶树良种。1954年亲自赴崇安蹲点,指导 创办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机耕茶场——崇安茶场,为促进福建茶叶发展做出贡献。
1957年,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80年平反。在这23年中,他坚守在茶叶生产的岗位上,几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区,写下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等资料,如《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龙岩斜背茶调查》、《闽西山调查茶》、《福建茶史考》等等。1961年他母亲在福州病故,当时他在崇安研究揉茶机棱骨形状和包揉处理对武夷岩茶外形的影响,无法为母亲侍奉送终。他还反复总结、指导对开辟山地茶园非常有价值的“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他在下放寿宁县龙虎山茶场期间,带领职工和知识青年推广科技成果,改造低产茶园,建立丰产茶园,培养职工,改进制茶工艺,使该场茶叶单产、质量、售价名列全地第一。
1980年,当时已70岁高龄的张天福深感年纪不饶人,这时间更宝贵,写了一幅“时间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的对联挂在书房里,时刻勉励自己,抓紧时间做更多有益于茶业事业的事。他不顾妻儿的劝阻,只身前往福安社口,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顾问。他把几十年来收集珍存的几百册茶叶书籍、资料和标本,全部献给该所。他带领科研人员主持省的重点攻关课题——“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在通过技术鉴定之后,有从闽东转战到闽南,深入到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芦田茶场进行课题试验,分析和研究了几千个数据,取得了成功,解决了乌龙茶品质最关键的 “做青”工序难题,首次实现人工控制气候条件下进行乌龙茶“做青”工艺,对稳定和提高乌龙茶品质取得进展。该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期间,他还主持编写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福建乌龙茶》专著,并容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对进一步宣传福建乌龙茶起了推动作用。
张天福在被选为福建省第一、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期间,为加快发展福建茶叶,先后在政协各次会议上写了八次“兴茶论证”的提案,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采用。
20世纪90年代后,已进入耄 之年的张天福,仍然坚持参加各项茶事活动。
倡导中国茶文化
今年已92岁高龄的张天福,依然精力旺盛。他的养身健体之道就是饮茶。他说“茶是万病之药”,一天也离不开它。他极力推崇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宝贵财富——中国茶文化,也高度评价福建茶叶从唐宋以来对发展中国茶文化所作的重要贡献 。他说:随着中华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日本形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新加坡形成了“和、爱、谦、静”的新加坡茶艺;我国台湾省也有“和、敬、恰、真”的台湾茶艺。他认为,这些都不能完整的体现茶文化精神。他主张综合中国茶圣——唐朝陆羽《茶经》所提的:“茶最益精行俭德之人”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所提的“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提出以“俭、清、和、静”为内涵的中国茶礼。他说:俭就是勤俭朴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济,静就是宁静致远,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从唐宋以来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
张天福不但倡导中国茶礼,而且身体力行。他倡导、宣传、组织、协办以宣传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茶人之家”、“茶艺馆”、“茶苑”等等,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祥和的空间,艺、以清香的茶叶、优雅的琴声、高雅的茶艺表演,让许许多多的茶人、茶友以及茶叶爱好者聚会在一起品茗叙旧,交流心得体会。
张天福精于茶道,更精于茶叶评审。他不计其数地被聘请担任全国、全省各种优质茶、名优茶鉴评会主评。既为他施展特殊专长提供演示机会,又通过这种活动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他评茶精密细致,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其准确率是惊人的,凡审评有争议的,都由他一锤定音。有一次在安溪“茶王赛”的评审中,有两号参赛的茶叶,色、香、味、形均无二致,他断言这是统一号品种的茶叶,经过检查落实:当事者为了希望多一次获奖的机会而把它分做两号参评。秘密揭开,举座皆惊,人们交口称赞他他的评审技艺的高超与无克争辩的权威性。在广州一次由他主评的“茶王”拍卖会上,福建安溪“铁观音茶王”0.5千克拍卖17万元、“毛蟹茶王“0.5千克8.2万元,又一次在上海主评的“铁观音茶王”0.5千克拍卖2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乌龙茶声誉。
时至今天,张天福仍然坚持养成的良好习惯,黎明即起,清茶一杯,晨练“国粹”,再听一段新闻广播或浏览报纸,接着进早膳,然后又迈着矫健的步伐投入新一天的各项茶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