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茶复合型:即梯壁种茶,梯面种农作物(如豆、薯、菜、花生等)。这一种植形式为古老的、不以茶叶为主要经济收入的耕作方式,经济效益较低。现在除了一些古老的山地之外,已较少见。
上列几种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类型,在我国茶叶生产史上不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不过,随着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茶园间作套种的要求也要有所提高。首先,要应用生态学原理,合理配置种间生态位,使间作套种的作物品种能与茶树长期共存、共生互利。其次,要求间作套种的作物与茶树没有主要的共同病虫害。
第三,还要求间作套种之后的人工复合系统易于调控,能更大地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 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茶树害虫持续控制的可能性从生态学的原理上说,提高农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实现病虫持续控制的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在为多食性害虫提供广泛食物资源的同时,也为天敌提供了广泛的食物和补充寄主,丰富了食物链的结构,有利于天敌发挥自然控制作用。
另一方面,植被复杂、结构多样的生境,有利于淡化或免除害虫寻找寄主集中产卵繁殖,甚或复杂的生境条件改变了害虫的运动行为,迁出率高而定殖率低,从而减轻害虫的种群数量。在立体种植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大,群落的稳定性也较强,具体表现在生物的物种数较多,而个体数量较少,生物间的天然食物链多数处在动态平衡状态,有益的天敌种类丰富,有害生物的优势种群不突出,从而抑制了害虫的发生与为害。因此,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实现茶树病虫的持续控制。
翁友德(1988)、杨国礼等(1990)、陈代顺(1993)、魏国雄等(1993)、汪松能(1994)、徐赛禄(1997)、杨如兴等(1998)、汪红明(1998)、刘步瑶(1998)等人的大量研究报导一致表明,茶果间作、茶农间作和茶菌间作的复合生态系统能够收到种间互利、有益共生的效果。有利于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单位茶园内的生物总量和生物多样性,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和有利于美化茶园、维护生态平衡等等。从茶树害虫的发生发展上看,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一方面不利于茶树主要害虫,如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丰富的天敌也抑制了害虫的种群数量。因而达到害虫持续控制的目的,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