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平:做生意要讲究新、奇、特
发布时间 2010-06-24 浏览 26264 次
包装。之后再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顺利地打入了各大宾馆、酒店。不久,南京又掀起了芦蒿热,香干炒芦蒿、臭干炒芦蒿等等成了家喻户晓的时令菜,而且花样百出。芦蒿的需求量随之大增,张志平借此赚了七、八十万。

  变出新品内外飘香

  好生意就会招来扎堆的人群,这是市场的规律。好景不长,大量芦蒿开始涌入南京市场。2002年春节前夕,芦蒿的价格已经由过去的一两元一斤降到一毛钱一斤。张志平的生意开始出现了亏损,而且卖得越多,人工费、运输费就亏得越多。当亏损额达到50万时,张志平陷入了困境,面对自己开创的好市场屡屡被瓦解,疲惫的他这次真的失去了信心。

  一次,张志平心事重重地走着,一不小心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个跟头,爬起来一看是一根风干的芦蒿。就是这个跟头又把他摔醒了,他想起了自己以前做的干货。“鲜芦蒿不好卖,那加工成干货是不是可以好卖呢?”他又跑到南京农大,经过实验,证明这种设想是可行的。从实验效果来看,风干后的芦蒿,煮着吃、炒着吃、煲汤喝更有风味,更有咬劲。之后又经过加入特殊工艺和配方的摸索,张志平成功地将不值钱的鲜芦蒿变成了可以常年供应的精制芦蒿干。

  首批芦蒿干投入市场后一炮打响。这时,幸运女神再次垂青于张志平。南京某宾馆的一位华裔美国商人,在品尝了芦蒿干以后,特地找到张志平,希望可以代理他的芦蒿干进入美国的超市,他欣然同意。同时,这也提醒了张志平,他的产品在海湾也有市场。于是他通过朋友联系了几位韩国、日本等国外客户。张志平将芦蒿干给这些朋友品尝,品尝后他们都十分看好芦蒿干,并且愿意代理他的产品进军海外,随后张志平便增加设备,加了大生产马力。当年张志平的芦蒿干成功地走向了海外,一年之间足足赚了100万。

  精耕细作扩充财富

  2002年春节后,做大的张志平成立了“农老大”公司。紧接着张志平又开始为产品的多元化思前想后。“芦蒿干只能用茎,芦蒿的头、叶、根的营养价值也很高,扔掉太可惜,能不能废物利用呢?”一次在喝茶的时候,张志平想起了以前南京农大的老师告诉他芦蒿泡着喝也很好。于是,张志平带着一大包芦蒿头去郊区的一家茶场,请制茶师傅帮忙试着加工芦蒿茶。芦蒿茶制出来后,一品尝,在口味上有些发苦,不尽人意。张志平打听到江苏金湖有一位生产蒿茶的高人,他当即赶去金湖拜访这位高人。

  费尽周折张志平找到了这位中国蒿茶的权威,可对方放出话来:“要买专利可以,但得拿出一百万!”张志平认准了的事情是不会放弃的,他撇开蒿茶的专利使用和商业价值不谈,而是和对方谈起了自己对芦蒿的认知。张志平丰富的芦蒿知识,让这位权威为之惊叹,发觉这个年轻人确实是把芦蒿当成事业来做的。于是当即表态:双方合作开发、销售芦蒿茶等产品。张志平提出请对方“技术入股,年终分红”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经过为期数周的精心研制,苏淮“农老大”牌芦蒿茶面世了。芦蒿茶经多种工艺秘制而成,口味正宗地道,久泡味不淡。为增加美感,每棵芦蒿茶顶部还穿上了一粒鲜红的枸杞子。全国首创的芦蒿茶上市后,近万斤的茶被订购一空,张志平又有近百万入账。

  面对红火而广阔的市场,此时张志平开始为原料犯起愁来。虽然他在江苏省范围内有多家芦蒿基地做供货商,但还是难以满足公司的生产需求。于是他计划投资百万元建立和收购一些规模更大的芦蒿基地,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提供货源,还可以出口海外,真正做行业的老大。

  在2004年至2005年期间,张志平除芦蒿干、芦蒿茶外,又相继开发出适合大众消费的芦蒿果、芦蒿饮料、芦蒿酒等系列产品。张志平每开发一种芦蒿新产品,就为他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如今他已经成了名符其实的“芦蒿大王”了。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