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茶人:朱自振
发布时间 2010-06-30 浏览 24258 次
族聚居的领域,而现今成都一带则是蜀族聚居的领域。这两个部族,并非当地的土著。相传“蜀人和黄帝族同源,是由甘青山地沿横断山脉南迁的羌族的一支。巴人祖居‘湖北清江流域’,《太平寰宇记》引《世本》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隆……皆出武落钟离山。’钟离山,亦名留难山,位今湖北长阳县境内;其中巴姓的一支,就是由这里沿大溪移居川东的。巴族、蜀族移居巴山蜀水以后,他们和原先居住在这里的一些氏族,住相错,行相仿,交相融合,产生或形成了一种巴蜀文化。”这种由古代形成的巴蜀文化之中,自然就包括茗饮文化在内。

当然,巴人和蜀人在形成茗饮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仍有孰先孰后之别。这是因为,史学界一般认为,神农和炎帝,是南方特别是荆楚一带流布的传说;后稷,是北方崇拜的农神。所以,“从巴蜀来说,巴人无疑在茶的发现、利用上,关系比蜀人要密切”。这是朱自振根据汉代以后的种种传说记载而作出的推论。他的结论是:“我国茗饮早在秦朝以前在巴蜀就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我国茶叶的生产、制造,由茶叶的产、制和饮用构建的茶饮文化,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而正是在巴山蜀水这个摇篮里度过它们的初年的。”这一结论虽非历史定论,但在考古未能为茶之起源发现和提供直接的证据之前,确乎起到了某种开拓和推进的作用。

朱自振退休之后,依然在茶史研究的领域中笔耕不辍,探索不止。他除了担负撰著《农业通史》中的原始农业卷部分,参与《中华茶叶五千年》和《中国古代茶书汇校》的研究课题外,还在着手整理《中国古代茶叶文献通考》,并策划建立一套不同类型的茶叶博物馆系列工程。在他的具体策划和指导下,“南京图书馆茶叶历史文化文献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已经起步。此外,朱自振还与有关地方政府以及有关茶叶企业合作,拟分别兴建宋代茶叶博物馆、元代茶叶博物馆、明清茶叶博物馆,以形成具有不同)-Z史时代特色和不同茶叶产区特色的茶叶博物馆体系。如今年愈花甲的朱自振,尽管体弱多病,但在茶史探索之路上的奋斗精神却不减当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愿为中国茶叶历史文化奉献终生!”

简 历

1934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三井乡长沟村.

1939——1946年江苏武进长沟初小、大坝头小学读书

1946——1947年江苏昆山中学读书

1947—1950年华东军区炮兵军械部文化教员

1950—195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并毕业

1955—1959年江苏常州柏桢中学读书

1959—197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遗产研究室工作

1947—1978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农业科技》编辑

1979——199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遗产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5年退休

主 要 论 著

陈祖架,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朱自振.略考我国茶类生产的发展.农业考古,1984(2):226--234

朱自振.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朱自振,沈汉.中国茶酒文化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

朱自振.茶史初探.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