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之谜
发布时间 2010-07-26 浏览 22793 次
衣。而且冲泡之际,杯中的茶叶因为水的冲激有的再一次分裂了,可见其脆的程度。

  

  亲友见我既吃惊又疑惑不解的样子,对我作了说明:“这是六安瓜片。”我没有再问他什么,捧着茶杯,静静地享受六安瓜片散发出来的相当淡泊而又难以捉摸的清香。我想,大别山比江南的群山荒凉一些,人类的足迹也比江南的群山稀少一些,所以呈现了较本色的原始的生态。而六安瓜片的色、香、味似乎对这一点也有所反映。一口喝下去,好像真有一点超越尘凡的感觉。

  

  从那一天起,一年复一年,在上海,在香港,在大后方的广西、贵州、重庆等省市,我再没有品尝到这种色泽翠绿、香气淡泊、口味醇爽的六安瓜片。后来,我在缙云山中埋头读经史子集,对于任何古籍都不轻易放过,并且也注意是否有关于六安瓜片的记载。多年下来,收获不多,未免失望。

  

  陆羽(733-804)《茶经》说:“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对于“寿州下”,原有注:“生盛唐县霍山者,与衡州同。”当时的盛唐县,即今天的六安。应该说这是六安出产茶的较早的记载,但是,排名并不居优势,而且也未出现“瓜片”的称谓。

  

  明代的李时珍(1518-1593)从医药家的视角著作了一部《茶》,谈到茶产地时,把“寿州霍山”与“庐州之六安”并列,我认为当时除霍山的黄芽之外,六安县内还另有较知名的茶在生产。这种较知名的茶的名称与形状则未予记载。

  

  较李时珍稍晚的许次纾(1549-1604)著《茶疏》:“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现在很多文章都转引他的说法,似乎成了定论。其实,大江以北的信阳毛尖,无论历史渊源与知名度都与六安瓜片可相提并论,而且就经纬度考察,还在六安的北面。他又说:“山陕人皆用之”,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还是南方人最欣赏六安茶。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