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青发酵:
茶青通过在摇青机中的摩擦运动 ,擦破叶缘细胞,从而 促进酶促氧化作用,使鲜叶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1摇青时间:通过摇、凉(即动、静)反复进行4-5次,历时8-10小时,使叶子由硬 变软("活来死去"),俗称为"消青",以达到"绿叶红镶边"。
摇青的原则:
摇青要掌握 "循序渐进"原则 。摇青转数由少渐多,用力由轻渐重,摊叶由薄渐厚,时间由短渐长、发酵由轻渐重。摇青"五看":一看品种摇青:厚叶多摇,薄叶轻摇, 二看季节摇青:春茶气温低、湿度大,宜于重摇 夏暑茶气温高,宜轻摇 秋冬茶要求达到"三秋"即秋色、秋得、秋味、宜于轻摇。 总之,摇青要做到是"春茶消,夏暑皱, 秋茶水守牢"。三看气候摇青:南风天,轻摇,北风天,重摇。四看鲜叶老嫩摇青:鲜叶嫩,水分多,宜于晒足少摇;鲜叶粗老,水分少,宜于轻晒多摇。五看晒青程度:摇青晒青轻则重摇、晒青重则轻摇。看青"三步骤"(即看摇青适度):(1)摸 :摸鲜叶是否柔软,有湿手感;(2)看:看叶色是否由青转为暗绿,叶表出现红点 ;(3)闻:闻青气是否消退,香气显露。
杀青定型:
茶青在室内静置与翻拌,直至草菁味渐失,而香气微扬时,且制茶师认为发酵已发适中后,即可准备"杀青"(或称为炒青)。杀青的目的,就是以高温来破坏酵素的活性,抑制茶叶继续发酵,以免使得香气散失而保有半发酵茶类特有的香味。同时也因杀青时叶中水分的大量蒸散,使叶质变柔软,以利于揉捻成型及干 燥的处理。在杀青机未发明前,茶农们炒青只得用双手在锅中翻炒,此即"炒青得名之由来。天气凉爽还无所谓,大热天时其燠热难当,则是相当辛苦。现代用杀青机来杀青就较方便了,其温度约在160℃-180℃左右,可以随意调整,温度也较易控制,但仍需要相当的经验。炒青的时间必须控制得恰好,茶青要炒透,才可使茶叶香气高、水色青。起锅太早,茶青未熟透,则成茶将带有草青味 ;炒青过度,叶缘即有刺手的感觉,甚至炒焦味,任由怎么泡,也无法除去。一般包种茶类的炒青--揉捻--解块--与烘焙等程序重复都 不止一次,條型包种茶(如文山包种)通常是一至两回,球型或半球型包种茶(凍顶茶、松柏长青茶、明德茶及铁观音等),通常均须三至五回的团揉与复炒,一直炒到叶征柔软,接近成熟时,才可起锅。乌龙茶类因萎凋及发酵"的程度较包种为重所以茶叶在炒青前的水分含量较包种少,因此炒青的火候就较包种茶低,大约是包种火力的八成左右。再加上乌龙茶尤其是高极品的膨胀风茶重视白芽有无,不重视外观條索的紧结与否,所以炒青--揉捻--或团揉--解块--再烘焙等动作的火候力度稍低。
乌龙茶一直炒到茶叶呈银白色,叶缘稍干略脆,有些微的刺手感时即可起锅。然后再以清净的湿布袋盛装起来,呈放入谷斗内,上复湿布巾,将茶叶稍压实以促进闷热静置的回润作用,约经一、二十分,等茶芽变白,叶呈红、黄、绿色后即取出揉捻。这是乌龙茶特有的步骤,在种则无,在此归入杀青一并说明。制茶时,如有机会经过茶农家,置身于其间,阵阵茶香迎风扑来,令人精爽神怡,有如入芝兰之室。制得好时更有如自然的花香,有时惹来闻香而至的蜜蜂,除对蜜蜂 说声对不起外,还真会叫人谈茶的芳香,可说茶香比花香,甚至比花香尤有过之,那不是其他得材料所能比拟的。现在市面上售卖的加料茶,在茶中添加香料以助其香,这在古代已存在这种现象, 宋朝御用的团茶,就有添加龙脑等香精于茶膏中一起制造的情形,但《茶录》的作者蔡襄先生卻不以为然,当时建州站门茶也绝不使用香药加料,这恐怕是因为自然的茶香才是最芬芳的香味。
揉捻加工:
经5-8分钟的持续揉捻后,使叶片卷成条索,破坏叶细胞,挤出茶汁,粘附叶表,冲泡时易溶于水,增浓茶汤。揉捻应掌握"趁热,适量,快速、短时"原则 加压要"轻,重,轻,"转速控制"慢、快、慢。
烘干:
碳火干燥烘焙是乌龙茶形成独特滋味的关键。其一般 火功的要求是:低温慢焙,高级茶温度宜低,时间宜短,低级茶温度宜高,时间宜长。
拣剔:
拣剔包括机械拣剔和手工拣剔。主要是除去粗老畸形的茶片,拣出茶子、茶梗。经筛分处理后的中,上段茶,先经73型梗机拣剔后,再经阶梯式拣梗机或静电拣 梗 机拣梗,产生出各号茶的正茶及一号梗、二号梗等。各号茶的正茶及三口茶再经手工拣剔后,做到"三清一净"即茶中的梗 、片、杂物清,地下茶净,这样就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