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赵勇说:“实践证明,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下,如果我们还是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不仅农村没有前途,城市同样没有前途。只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城乡‘捆’在一起,才能既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又有效解决城市发展需求和后劲不足的问题,真正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良性机制,推动产业、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幸福。这是唐山探索城乡等值化的本质所在。”
让农民拥有市民一样的“待遇”
“体检”对于城里人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对于成千上万的农民来说,这可能是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从今年开始,唐山市决定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为全市45岁以上农民和城镇无业居民实施免费体检。计划到今年年底,全市每个村都设立数字化体检中心,农民可以享受47个项目的免费体检。
2009年实施的“健康唐山,幸福人民”活动,是当地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这项活动计划为每一个家庭制定一个健康计划,为每个人建立健康档案,组织每人每年一次体检。通过3年左右时间,“把唐山建成人人具有健康知识,人人具有健康技能,人人具有健康环境,人人具有健康体魄的健康城市。提高群众身体的健康度。”
城乡之别,关键部分之一在城乡人口的“待遇”差别。唐山市在探索实施城乡等值化模式的过程中,通过政策制定,努力让农民享受与市民等值的生活品质。
让农民像市民一样看病能报销。2007年以来,唐山市率先在全省实施“全民医保”建设。不分婴儿还是老人,不分唐山户籍还是外地户籍,只要在唐山工作、学习、生活,人人都可以参加医保。重症残疾人员、享受低保人员、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参加居民医保费用全部由政府担负。在唐山就读的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子女全部纳入医保的范围,财政进行补贴。目前,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医保体系在唐山已基本形成。
让农民像市民一样老有所养。2007年,唐山市在迁安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08年以来又在遵化、迁西、等7个县区开展试点,占全市县区的42%。截至2009年,全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达到59万人,16.7万农民领取了养老保险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今年,全市将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60岁以上的老人直接发放养老金,60岁以下的农村人口以个人缴费加政府补贴的形式参保,在河北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让农民像市民一样上得起学,上好学。从2008年秋季新生入学起,唐山市高中阶段实施了免费教育,成为河北省首个从小学到高中阶段12年义务教育制的城市,众多的家庭条件不佳的农村孩子回到了课堂。在市区,唐山市规划了26中等一批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老师全部来自名校,无论教学理念、管理、师资、设备等,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实现了共享。据唐山市教育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2.2万名农民工子女全部实现免费就近入学,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
让农民像市民一样有文化活动。在居住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唐山市坚持在每个村设立一个村民中心,村民中心既是村民的政务中心、同时也是活动中心、文化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商务中心、医疗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它以服务村民为宗旨,以服务为目的,围绕村民需求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从2006年始建至今,基本已经实现了全市覆盖。
让城市也成为农民的城市。为了打破政策体制束缚,唐山强力推进“五个无障碍”,确保农民工进城落户无障碍、农民进城就业无障碍、农民工子女就读无障碍、农民进城公共交通无障碍、农民进城就医报销无障碍。也就是说,对愿意进城的农民,可以落户、可申请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有偿流转、可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规划。这些政策,就是要让进城的农民进得来、安得住,逐步实现农民市民化的目标。
按照唐山设计的“城乡等值化”目标,到2015年,唐山市将建成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唐山市的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要达到75%,城镇化率达到65%。
多种增收方式让农民鼓起“钱袋子”
2009年,唐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1.2个百分点,这是自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首次高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出现这样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城乡等值化的基础在于农民富裕,唐山市在推进城乡等值化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各种农民增收的新办法。
2009年11月,玉田县东八里铺村农村专业合作社正式开业。合作社通过集中土地,规模化经营,打造集养殖、农业观光、采摘园林、餐饮、住宿、公益敬老院、志愿者服务基地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农业产业链条。八里铺村村主任宋志永说:“这样的产业模式,是一家一户无力做到的,我们希望以这种模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东八里铺村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唐山市众多农业合作社之一。近年来,唐山市鼓励农村集合群体力量,成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以此带动全体农民致富。据介绍,目前,唐山市有一定规模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728个,经纪人队伍发展到2万多人,全市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127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9%。
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依托企业与市场挂钩,减少市场风险,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唐山市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近200家,通过它们的辐射带动,促进了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市拥有“一村一品”特色经济村1800多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2%。年内,唐山市每个县还将建立起一个5000亩的农业示范园区,引导农民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每户力争出一名大学生,通过知识技能致富增收。唐山市劳动部门曾做过一项调查,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民中,90%以上能在城市找到工作,或实现自主就业。据介绍,目前唐山市职业学校的在校生人数达到了6.9万人,教育部门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在校生人数翻一番。
对没有受过系统职业教育的农民,唐山市加强了短期培训。从2009年开始,唐山市准备用3年时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4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6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20万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民进行创业培训,3年时间培训0.5万人。
通过以工促农、以工哺农的形式,带动农村富裕。唐山市通过制定激励政策,把城市企业的生产基地和车间建到农村,鼓励城市资本到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加速农村工业化进城,帮助更多农民实现非农就业。据唐山市农工委介绍,唐山市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平均每个农户至少有一人从事非农就业的目标,从而改变农村家庭的收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