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也成为农民的城市。为了打破政策体制束缚,唐山强力推进“五个无障碍”,确保农民工进城落户无障碍、农民进城就业无障碍、农民工子女就读无障碍、农民进城公共交通无障碍、农民进城就医报销无障碍。也就是说,对愿意进城的农民,可以落户、可申请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有偿流转、可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规划。这些政策,就是要让进城的农民进得来、安得住,逐步实现农民市民化的目标。
按照唐山设计的“城乡等值化”目标,到2015年,唐山市将建成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唐山市的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要达到75%,城镇化率达到65%。
多种增收方式让农民鼓起“钱袋子”
2009年,唐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1.2个百分点,这是自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首次高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出现这样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城乡等值化的基础在于农民富裕,唐山市在推进城乡等值化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各种农民增收的新办法。
2009年11月,玉田县东八里铺村农村专业合作社正式开业。合作社通过集中土地,规模化经营,打造集养殖、农业观光、采摘园林、餐饮、住宿、公益敬老院、志愿者服务基地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农业产业链条。八里铺村村主任宋志永说:“这样的产业模式,是一家一户无力做到的,我们希望以这种模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东八里铺村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唐山市众多农业合作社之一。近年来,唐山市鼓励农村集合群体力量,成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以此带动全体农民致富。据介绍,目前,唐山市有一定规模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728个,经纪人队伍发展到2万多人,全市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127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9%。
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依托企业与市场挂钩,减少市场风险,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唐山市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近200家,通过它们的辐射带动,促进了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市拥有“一村一品”特色经济村1800多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2%。年内,唐山市每个县还将建立起一个5000亩的农业示范园区,引导农民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每户力争出一名大学生,通过知识技能致富增收。唐山市劳动部门曾做过一项调查,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民中,90%以上能在城市找到工作,或实现自主就业。据介绍,目前唐山市职业学校的在校生人数达到了6.9万人,教育部门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在校生人数翻一番。
对没有受过系统职业教育的农民,唐山市加强了短期培训。从2009年开始,唐山市准备用3年时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4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6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20万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民进行创业培训,3年时间培训0.5万人。
通过以工促农、以工哺农的形式,带动农村富裕。唐山市通过制定激励政策,把城市企业的生产基地和车间建到农村,鼓励城市资本到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加速农村工业化进城,帮助更多农民实现非农就业。据唐山市农工委介绍,唐山市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平均每个农户至少有一人从事非农就业的目标,从而改变农村家庭的收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