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在中国西部省区,贵州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而繁重。”
据统计,截至2009年,贵州全省农村贫困人口555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5.4%,居全国第一;贫困发生率为16.5%,居全国第二;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005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3%,全国倒数第二。
“全国7个贫困人口中贵州就有1个,贵州6个农民中就有1个是贫困人口”。叶韬分析说,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层次低、农民素质不高、社会事业滞后、自然灾害频发等,是制约贵州扶贫开发的主要症结;贫困人口分布区域广、贫困现象集中连片、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是贵州扶贫开发异常艰巨的重要原因。
目前,贵州全省还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100多万户贫困群众居住在茅草房、危房;偏远贫困乡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通讯难、看电视难等问题仍较突出。全省因病返贫人口累计已占已脱贫人口的10%以上,因子女受教育支出过大而返贫人口占已脱贫人口的5%以上。
贫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共生共存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共同特征。贵州是中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有78个不同程度存在石漠化问题,石漠化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8%。
西部开发又10年,消除贫困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国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消除西部地区的绝对贫困现象,西部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王思铁分析认为,今后10年,中国西部消除贫困的工作将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中国将调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支持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和转移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促进贫困地区区域发展,重点解决部分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改变贫困地区整体落后的面貌;支持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中国将调整扶贫开发的投入体制。在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上,把由到村到户分散使用,转变为“整合资源、集中投入、连片开发”,解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加强专项扶贫资金与其他支农政策整合,促进政府扶贫资源与信贷扶贫、社会扶贫资源的有效协调,实施“大扶贫”战略,提升扶贫开发综合效益。
同时,调整扶贫开发主要政策措施。针对不同的贫困成因和贫困分布的特点,因地制宜确定扶贫开发的措施。对西部特殊类型的贫困地区进行扶贫连片开发;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加大扶持力度,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完成。
广西百色市扶贫办副主任李正生说,对特殊区域以“大会战”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片区整体推进,将是提升连片贫困地区整体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