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村里办起了初级社,这牛真的成了公家的。”1953年,八达村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吕品高一家把牛和土地一起划价入股,牛成了合作社的一员,犁地、拉麻车碾子,所担当的任务就更重了。
退伍后辞职
回家养牛种田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正式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人民解放军由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这年冬天,林浦区政府按照新的兵役法开始征兵,当年吕品高刚好19岁,他积极报名要求当兵保卫祖国,并顺利通过了体检和政审,于1956年初光荣入伍,到了福建前沿的一个小岛上服役。1960年,退伍后的吕品高被安排到海南岛的一个橡胶种植农场当工人。这是一个国营大农场,几百名职工的任务就是开荒种橡胶,“在这里种树还不如回家种地、养牛。”一年后,吕品高返回家乡,同父亲干起了养牛、种田的老行当。几年后,他还当上了生产队长,一连干了十多年。
1983年,八达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把牛和农具折价卖给了农户,吕品高选中了那头自己养了多年的老黄牛。没过几天,本村新合生产队在耕牛折价入户中,一头刚产下牛犊的母水牛和小牛没人收留。吕品高得知消息后就出价300元,把这一大一小两头牛牵到了自家的栏中。第二年春天,吕品高卖掉了母水牛,“短短一个冬天的饲养,小水牛长大了,卖母水牛还赚了200元钱,划算!”意外的收获使吕品高滋长了养牛“生钱”的信心。
农忙时牛下田
农闲时牛上山
吕品高以牛为伴,一边养牛一边种田,从1983年开始以来一直没有间断。他与老伴每年除种植4亩多田的粮食外,还承担了周边农户几十亩田的翻耕任务,耕一亩田收费100多元,每年仅耕田收入就有三四千元。
“农忙时牵牛下田干活,农闲时放牛上山长膘,生长繁殖两不误。”每年秋冬季吕品高都要把牛赶到山上放养,隔十天半月上山巡看一次。2001年10月,正是秋收季节,吕品高把牛赶到山上后就一直在家里忙于生产,半月后上山查看,当他走近正在吃草的牛身边时,突然一头小牛犊从旁边闯了过来,原来这是几天前母牛产下的一只牛犊,第一次见到人受了惊。吕品高介绍说,牛十月怀胎,一般产下的牛犊养五六个月就可以断奶出卖,一头母牛三年可以产两头小牛,现在牛市行情好,一头断奶的小牛可以卖1800元左右,养牛不需要精粮,比起养猪划算得多。
“做工能挣钱,养牛也能赚钱啊!”“过去养牛缺少草料,如今草料漫山遍野,养牛虽然辛苦了点,但也是一条生财之道。”吕品高现在虽然每月拿政府的复退军人特殊津贴,儿女也都已经成家立业,不愁吃不愁穿,生活过得美满幸福,但他仍然把种田养牛作为生活的乐趣。他说自己14岁开始学养牛,至今累计已经有60多年的养牛“工龄”了,他有信心把这养牛的“工龄”增到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