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之年茶产业将往何处去
发布时间 2009-06-03 浏览 23780 次
判,在一定范围内争取到应得权益。

  茶专委成立一年来,举行了4次迎奥运茶经济论坛,力求使产、学、研三个领域达到最佳融合。“目前,奥运茶经济正与茶饮料工业、茶馆业等一起拉动茶产业的发展,奥运茶经济拥有了一批特色项目。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之后,茶业的直接受益期预计会有3年左右,奥运茶经济的凝聚、辐射和瞬间放大效应也将陆续体现。”陆尧介绍道,奥运将为我国茶产业带来以下可以预见得到的变化。

  一是以茶业旅游、茶业地产、茶业金融为基础,实现股份制龙头企业上市。二是以CTC技术(碎茶的生产方式)为基础,开始实现中低档茶叶的工业化生产。三是茶业会展经济调整招商策略,主招团购客户,扩大消费者参展规模。四是实施“消费拉动生产战略”,宣传科学饮茶,普及袋泡茶、小包装茶和礼品茶。

  离现代化还有多远

  作为拥有悠久茶叶文明史的国度,长期以来,我国茶产业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茶产业有了明显改观,茶叶产量达到102万吨,居世界首位,出口创汇5.47亿美元。

  进步虽有,但并不足以欢呼。从下面两组数字对比可以窥见端倪:

  1952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是30亿美元,其中茶叶的贡献有3亿,占了1/10;当前,我国进出口总额早已突破10000亿美元,茶却只占了极少的份额。

  2006年,我国茶叶的总产值是1600亿,茶业从业人员有1亿多人,人均贡献的产值只有1600多元。

  目前,我国茶产业的机器化生产程度较低。在茶的原产地,手工生产仍居主导地位。这样的生产方式虽有利于保持部分高档名茶的原生态特色,但也有不足之处。对于广大的中低端茶叶来说,脱离机器化生产,就不易在卫生、安全、包装品质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

  “除去生产、认证等技术因素,观念、人才等软件也要得到足够的重视。”陆尧打了个比方,我国某茶企曾用名贵红木作为出口名茶的包装,但却遭到冷遇。国际上给出的解释是,一来不环保,二来包装太华贵,有掩饰茶叶瑕疵的嫌疑。

  实现现代化、接近国际标准,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与部分单纯抱怨政府没给予重视的人相比,陆尧有着不同的想法。他认为,主导事物前进的最重要因素永远是内因,茶产业的当务之急是整合资源,从内部挖掘发展潜力,以此去争取作为“外因”的政策支持,这才是必要且正常的发展道路。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