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注意到,包装盒上除了绿茶执行标准“GB/T14456”外,还标着产品质量等级。不过,每个包装盒上的产品质量等级都标注为“一级”。
真假全靠感官,标准缺失监管难
日照市每年的绿茶产量在7500吨左右。目前,日照市具备生产许可的茶叶生产企业有80多家,同时还有着成百上千家小茶叶作坊。
2006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日照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年10月,日照市政府出台《日照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明确日照绿茶是指茶叶鲜叶全部产自日照市的现辖行政区域。
作为日照市茶叶商会的秘书长,高建华告诉记者,当前日照茶叶生产商众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并不是鉴别日照绿的唯一标准。在行业内,只要是符合生产流程标准的本土绿茶都可以称日照绿。
高建华说,南方茶冒充日照绿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南方茶的成本非常低,量大多销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润。
根据规定,以外地茶冒充日照绿茶的,或以低等级日照绿茶冒充高等级日照绿茶的,可以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至三倍以下的罚款。
从去年5月份开始,日照市工商局启动了“日照绿茶”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南方茶叶或外地劣质茶叶冒充日照绿茶等严重违法行为。
“不过,今年市场上南方茶仿冒日照绿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高建华说,工商局执法时,缺乏技术手段,必须要有质监部门出具的鉴定书。而对于日照绿和南方茶的检验,质监部门没有相应的鉴定标准,只能靠专家通过感官来判断,很难作为证据。
两种茶勾兑出十几种价位茶叶
在济南、潍坊等地的茶叶市场中,茶商都声称自己出售的日照绿产自日照当地,但茶商李玉峰(化名)的一名客户孙老板向记者透露了茶叶市场内的习惯做法——“便宜的茶直接用南方茶,贵的茶用日照茶和南方茶掺着卖。”
在老李储存南方茶的仓库里,孙老板挑选了每斤12元的四川茶,又挑选了每斤25元的湖北茶。她告诉记者,自己进货的时候就只进两种茶,但是自己可以分拣出十多种价位的“日照绿”。
孙老板说:“我进一种品质较差的茶和一种品质相对较好的茶,两种档次的茶通过挑选色泽好的、色泽差的、叶大叶小的,每种茶叶能够分出五六个档次。”
对于这种做法,老李告诉记者,他们在业内称这种方式为“拼茶”,或者直接叫“茶叶勾兑”。老李说:“拼茶是为了扩大货源、增加数量、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一种茶叶加工的工艺。”孙老板直言说,她一般在价格较贵的日照当地产的日照绿里面掺上长相相似的南方茶。
5月2日下午1点左右,孙老板将从老李店中批发的南方茶装上了一辆面包车,货物最后被送到日照市正阳路一家打着“日照绿”旗号的茶叶店。
第二天,记者再次来到该茶叶店,孙老板并未在店中。记者佯称想购买一些价格较低的日照绿,店内的销售人员立即搬出一箱“日照绿”。记者注意到,里面的茶叶与5月3日在老李仓库里见到的湖南茶非常相似。
随后,记者询问销售人员价格是否可以再便宜一些,对方则拒绝了记者,并提醒说:“这是日照当地产的日照绿,如果想买更便宜的,我们还有南方茶。”
“尽管当地大茶商严格控制品质,但是现在南方茶冒充日照绿的现象遍地都是,南方茶在目前的日照绿茶叶市场中占据了大约60%。”在茶叶行业摸爬滚打十多年的高建华说,一些日照茶贩看到了南方茶成本低廉,就到南方一些茶产区用日照绿茶的炒制技术在当地炒绿茶,然后运回日照以假充真,或者掺进日照绿茶里卖。
高建华发现,作为茶企负责人,他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市场的混乱。很多没有资质的小茶叶作坊,质量比较差,还时常发生南方茶冒充日照绿茶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日照绿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