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艺有关的饮茶约定与成规
发布时间 2012-06-28 浏览 90244 次
的茶汤面上,由里向外撇几下,目的在于使茶汤面上飘浮的茶叶下沉:同时,也有均匀茶汤的作用。如果此时品饮者觉得温热适口,则可将盖碗放回桌上,并将碗盖斜搁于碗口沿。它告诉侍者,茶汤温热适中。如果将碗盖斜搁于碗托一则,表明茶汤温度太高,冲水时要降低水温,待茶汤降温后再饮。如果将盖碗的纽向下,盖里朝天,表示我的茶碗里已经没水了,请赶快给我冲水。如果将盖碗的托、碗、盖分离,排成一行,它告诉侍者,或是茶不好,或是泡茶有问题,或者服务不周到。总之,一句话,有意见,请主管赶快出来,说明情况,作出回答。所以,一个有一定服务经验的侍者,一旦看到盖、碗、托分离成三,知道情况不妙,总会赶紧上前,听取意见,并好言相劝,说明情况,表示歉意!

2、茶三酒四 它表明的意思是品茶时,人不宜多,以二、三人为宜;而喝酒则不然,人可以多一些。这是因为品茶追求的是幽雅清静,注重细细品啜,慢慢体会;而喝酒追求的是豪放热烈的气氛,提倡大口吞下,一醉方休。这也是茶文化与酒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明代屠本畯在《茗芨》中称:"饮茶以客少为贵。"明人陈继儒也在《岩栖幽事》中提出:"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七、八个人在一起饮茶,环境繁杂,人心焕散,要做到静心品味,谈何容易,仅仅是喝茶解渴而已。而喝酒就不一样,人多,气氛显得热烈,猜拳行令,把壶劝酒,使喝酒的埸面显得更加热闹。 其次,茶与酒的属性不一样,因为茶性不宜广,能溶解于水的浸出物有限,即使按茶与水正常比例冲泡的茶水,通常续水也只有2-3次,茶味就淡了。如果人多,一壶之茶,后饮者只能喝到既淡薄,又无味的茶汤了。而酒则不然,只要酒缸中存有足量的酒,是不怕人多的。 由此可见,茶三酒四,其实它表达的是一样意思,说品茶,人不宜多:而相对品酒而言,喝酒的人,人可以许多一些,反而更有气氛。 3、叩桌行礼 人们在饮茶时,能经常看到冲泡者向客人奉茶、续水时,客人往往会端坐桌前,用右手中指和食指,缓慢而有节奏地曲指叩打桌面,以示行礼之举。在茶界,人们将这一动作俗称为"叩桌行礼",或叫"曲膝下跪",是下跪叩首之意。这一动作的寓意,还有一则动人的故事:史载,清代乾隆皇帝曾六次幸巡江南,四次到过杭州龙井茶区,还先后为龙井茶作过四首茶诗。相传,有一次,乾隆为私察民情,乔装打扮成一个伙计模样来到龙井茶区暗访。一天,正逢雨而避让路边小店歇息。店小二因忙于杂事又不识这位"客官"身份,便冲上一壶茶,提与乾隆,要他分茶给随从饮用。而此时,乾隆又不好暴露身份,便起身为随从斟茶。此举可吓坏了随从,皇帝给奴才分茶,那还了得!情急之下,奴才便以双指弯曲,以示"双腿下跪";不断叩桌,表示"连连叩头".此举传到民间,从此以后,民间饮茶者往往用双指叩桌,以示对主人亲自为大家泡茶的一种恭敬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这一寓意动作,又有了新的发展。有的茶客也会用一个食指叩桌,表示我向你叩首;倘用除大姆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弯曲,连连叩桌,寓意我代表大家或全家向你叩首。这种情况,多在主人向你敬茶时运用。 4、以茶代酒 在中国民间,无论在饭席、宴请间,还有为朋友迎送叙谊时,凡遇有酒量小的宾客,或不胜饮酒的宾客,总会以茶代酒,以饮茶来代替喝酒。这种做法,不但无损礼节,反而有优礼相待之感,所以,在中国,此举随处可见。宋人杜来诗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为有梅花便不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中国历史上,以饮茶代替喝酒,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据《尚书?酒浩》记述,商纣是个暴君,酗酒误事,朝政腐败,民皆恨之。周武王兴兵伐纣,执政后为整朝纲,严禁饮酒。人民为感谢武王治国有方,南方各地遂选最好的茶进贡给武王,如此一来,上至朝廷,下及百姓,纷纷以茶代酒。这一廉洁、勤俭的好传统,三千多年来,一直流传至今。其间,还不泛涌现出不少以茶代酒的轶事。据《三国志?吴志》记载:三国时的吴国(公元222-280年)国君孙皓,原为乌程候,他每次宴请时,坐客每次至少饮酒七升,虽不完全喝进嘴里,也都要斟上并亮盏说干。而孙皓的手下有位博学多闻,深为孙皓器重的良才韦曜,酒量不过二升。最初,孙皓对他优礼相待,就暗中赐给韦曜茶水,以饮茶代替喝酒。这是因为茶自从被人发现利用以来,一直被视为是一种高尚圣洁的饮料。"茶圣"陆羽称茶为"精行俭德之人".南宋诗人陆游《试茶》诗中明确表示,若要从茶和酒之间作出选择,宁要茶而不要酒。既然如此,那么,以茶代酒,也是一种高雅之举。 5、捂碗谢茶 在中国民间,凡有客进门,无须客人问话,主人总会冲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热茶,面带笑容,恭敬地送到客人手里。至于客人饮与不饮,无关紧要,其实,这是一种礼遇,一种"欢迎"的意思。它表示的本意,按中国人的习惯,当客人饮茶时,茶在杯中仅留下三分之一时,就得续水。此时,客人若不想再饮,或已经饮得差不多了,或不再饮茶想起身告辞,这时,客人总会平摊右手掌,手心向下,手背朝上,轻轻移动手臂,用手掌在茶杯(碗)之上捂一下。它的本意是:谢谢你,请不必再续水了!主人见此情景,也不用言传,已经意会,仃止续水。用这种方式,既有示意,又有感意,有时甚至比用语言去挑明,显得更有哲理,更富有人情味。

6、茶分三等 在中国饮茶史上,出现过按身份施茶的习俗。相传,浙江雁荡山,历史上是佛教参禅的好住处。东晋永和年间,这里就有佛门弟子三百,终年香火不断,朝山进香的施主和香客甚多。其时,产茶不多,很难满足用茶招待施客,要用上等茶招待更是困难。为此,雁荡寺院采用因人施茶的办法,并用暗语传话。凡有客人进院,若是达官贵人、大施主,负责接待的和尚就喊:"好茶、好茶!"于是端上来的就是一杯香茗上品;若是上等客人、小施主,就喊:"用茶、用茶!"则端上来的是一杯上好的茶;若是普通香客,就喊:"茶、茶!"那端上来的是一杯较普通的茶。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一段刘罗锅刘墉与郑燮(郑板桥)的茶事叙述,这个故事的出处是郑板桥题词讥人。相传:有一次,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去某寺院,方丈见他衣着俭朴,如同一般俗客。为此,双方略施小礼后,方丈根据本寺院俗规,就淡淡地说了声:"坐",又回头对小和尚说:"茶!"小和尚随即送上一杯普通茶;坐下后双方一经交谈,方丈感到此人谈吐不凡,颇有学问。于是引进厢房,说:"请坐!"回头又对小和尚说:"敬茶!"这时小和尚送来一杯上好的香茗;尔后再经深谈,方知来者乃是"扬州八怪"之一的大书画家郑燮。随即请到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坐!"并立即吩咐小和尚说:"敬香茶!"于是小和尚连忙奉上一杯极品珍茗。告别时,方丈一再恳求,请郑板桥题词留念。郑氏略加思索,当即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 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 方丈一看,满面羞愧,从此以后,这个寺院看客施茶的习惯也就改了。不过,这种习俗,如今虽有淡化,但对一些特别尊贵的客人,或好友久别重逢,或小辈见长辈来到时,取出一包平时舍不得吃的极品茶,与其同享,这种情况,也是时有所见,它是出于一种待客的礼遇。 (二) 吉祥与祝福 在茶艺过程中,有些寓意,是通过动作的"形"表示其意的,如"凤凰"三点头;但也有的是无形的,它是通过有形的茶艺动作,以最终的结果去说明其意的,如浅茶满酒、七分茶三分情等。

1、 浅茶满酒 在中国民间,有一种习俗,叫做"茶满欺人,酒满敬人";或者说"浅茶满酒".它指的是,在用玻璃杯或瓷杯或盖碗直接冲泡茶水,用来供宾客品饮时,一般只将茶水冲泡到品茗器的七、八分满为止。这是因为茶水,是用热水冲泡的,主人泡好茶后,马上奉茶给宾客,倘若满满的一杯热水,无法用双手端茶敬客,一旦茶汤晃出,又颇失礼仪。其次,人们品茶,通常采用热饮,满满一杯热茶,会烫坏嘴唇,这不是叫人无法饮茶吗?这会使宾客处于尴尬场面。第三是茶叶经热水冲泡后,总会或多或少地有部分叶片浮在水面。所以,人们饮茶时,常会用嘴稍稍吹口气,使茶杯内浮在表面的茶叶下沉,以利于品饮;如用盖碗泡茶,也可用左手握住盛有茶汤的碗托,右手抓住盖纽,顺水由里向外推去浮在碗中茶水表面的茶叶,再去品饮茶叶。如果满满一杯热茶,一吹一推,岂不使茶汤洒落桌面,又如何使得!而饮酒则不然,习惯于大口畅饮,显得更为豪放,所以在民间有"劝酒"的做法。加之,通常饮酒,不必加热,提倡的是温饮。即使加热,也是稍稍加温就可以了,因此,大口喝酒,也不会伤口。所以说浅茶满酒,既是民间习俗,又符合饮茶喝酒的需求。 2、 七分茶、三分情 七分茶、三分情,其实就是浅茶满酒的体现。其做法是主人在为宾客分茶,或直接泡茶时,泡茶时在做到茶水的用量正好控制在品茗杯(碗)的七分满为止。而留下的三分空间,当作是充满了主人对客人的情意。其实,这是泡茶和品茶的需要,而民间,则上升成为融洽主宾的一种礼仪用语。 3、 凤凰三点头 对细嫩高档名优茶的冲泡,通常是采用两次冲泡法:第一次采用浸润法;第二次采用凤凰三点头法。它们指的都是泡茶的动作与要领,泡茶的技巧与艺术。具体做法是,当茶置入杯或盖碗中后,把水壶中的开水,用旋转法按逆时针方向冲水,用水量以浸湿茶叶为度。通常约为容器的五分之一。再用手握茶杯(碗),轻轻摇动杯(碗),目的在于使茶叶在杯(碗)中翻动,浸润茶叶,使叶片舒展,这样既能使茶叶容易浸出,更好地溶解于水;又可使品茶者在最大限度内闻到茶的真香。这一动作,在茶艺界称之为浸润泡。

整个泡茶过程的时间,掌握在20~30秒之间完成。紧跟浸润泡后的第二次冲泡,采用的方法就是"凤凰三点头",即再次向杯(碗)内冲水时,将水壶由低向高,连拉三次,俗称"凤凰三点头",使杯(碗)中的冲水量恰好达到七八分满为止。采用凤凰三点头法泡茶:一是可以使品茶者观察到茶在杯(碗)中上下翻滚,犹如凤凰展翅的美姿;二是可以使浸出的茶汤上下、左右回旋,使整杯(碗)茶汤浓度均匀一致。不过,这个动作还蕴藏着一个重要的含义,那就是主人为迎接客人的到来,有向客人"三鞠躬"之意,以示对客人礼貌和尊重的意思。所以,这个泡茶动作,在茶馆中常为运用。如果茶艺小姐穿着大方,风度有加;再加上泡茶时,能从茶性出发,在做到技巧的同时,又能达到艺美,那么,像凤凰三点头之类的泡茶技艺,既能融洽宾主双方的情感,还能收到以礼待人的效果。 (三) 拟人与比喻 在饮茶技艺中,还有些约定和成规,是通过形象的手法,用拟人的方法和比喻的动作去说明问题的,最明显的例证,前者如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后者如内外夹攻、端茶送客就是如此。 1、关公巡城 在茶艺过程中,关公巡城既是寓意,又是动作,多用于福建及广东汕头、潮州地区冲泡工夫茶时运用。因为这些地方冲泡工夫茶,它与台湾地区目前流行冲泡工夫茶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后者将冲泡好的工夫茶先倒入一个叫公道杯的盛器内,尽管从壶中倒入公道杯中的茶汤前后浓度是不一样的,但当全部茶汤统统倒入公道杯后,已经是均一的了。而福建、广东人冲泡工夫茶时,用茶量通常要比冲泡普通茶高出2――3倍,这样大的用茶量,冲泡浸水后,茶叶几乎占居了整个茶壶,使壶中的茶汤上下浓度不一,如将壶中的茶水直接分别洒到几个小小的品茗杯中,这样往往使前面几杯的茶汤浓度偏淡,后面几杯的茶汤浓度偏浓,这在客观上不符合茶人精神,不能同等对客。为此,在福建和广东的汕头、潮州一带,通过长期的饮茶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能解决这一矛盾的工夫茶冲泡方法,"关公巡城"就是其中之一。具体做法是,一旦用茶壶或冲罐或盖碗冲泡好工夫茶后,在向几个品茗小茶杯中倒茶汤时,为使各个小茶杯的茶汤多少,以及茶汤的颜色、香气、滋味前后尽量接近,做到平等待客。为此,在分茶时,先将各个小品茗杯,按宾客多少,"一"字形排列,再采用来回提壶倒茶法洒茶,尽量使各个品茗杯中的茶汤浓度均匀。

加之,冲泡工夫茶时,通常选用的是紫砂壶或紫砂做的冲罐和盖碗泡茶。而在茶壶(罐、碗)中的茶汤,又是用现烧开水冲泡的,热气腾腾。在人们的心目中,三国时的武将关公(关云长)是紫红色的脸面。如此,提着紫红色的冲茶器,在热气腾腾条形排列的城池(一排小品茗杯)上来回巡茶,犹如关公巡城一般,故而,将这一动作,称之为"关公巡城".它既生动,又形象,还道出了动作的连贯性。但关公巡城这道茶艺程序,其目的在于使分茶时,各个品茗杯中的茶汤多少浓度达到一致,称它为关公巡城,只不过是拟人化的美称。 2、 韩信点兵 韩信点兵,与关公巡城一样,既是饮茶的需要,又是一种拟人的比喻,更是一种美学的体现,这是在小杯啜工夫茶时,常加运用。特别是冲泡福建工夫茶和广东潮(州)汕(头)工夫茶时,最为常见。这一茶艺程序是紧跟关公巡城进行的。因为经巡回分茶(关公巡城)后,还会有少许茶汁留在冲泡器中,而冲泡器中的最后几滴茶汁,往往是最浓的,也是茶汤的精髓所在,弃之可惜。但为了将这少许茶汁均匀分配在各个品茗杯中,所以,还得将冲泡器中留下的几滴茶汤,分别一滴一杯,一一滴入到每个品茗小杯中,这种分茶动作,被人形象地称之为"韩信点兵".其实,韩信,乃是西汉初的一位名将,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点兵。因此,用"滴滴茶汁,一一入杯"之举,比作"韩信点兵"实在是惟妙惟肖,使人回味无穷。不过,就茶艺而言,"韩信点兵",其关键是使一壶茶汤,通过分茶,使各个品茗杯中的茶汤,达到均匀一致。而形象的拟人动作,只是体现了工夫茶冲泡中的一种美学展示。 3、内外夹攻 内外夹攻本是出于对冲泡某些茶的需要而采用的一道程序,诸如对一些采摘原料比较粗老的茶叶,最典型的是特种名茶乌龙茶,最佳的采摘原料是从茶树新梢上采下"三叶半",即待茶树新梢长到顶芽停止生长,新梢顶上的第一叶刚放半张叶时,采下顶部"三叶半"新梢,是为上品。这与采摘单芽或一芽一、二叶新梢加工而成的茶相比,显然原料要粗老。对这种茶,茶汁很难冲泡出来,所以,冲泡时水温要高。为提高泡茶时的水温,不但泡茶用水要求现烧现泡,泡茶后当即加盖,加以保温;而且要在泡茶前,先用热水温茶壶,以免泡茶用水被壶吸热而降温;而且,还得在泡茶后用滚开水淋壶的外壁追热。

这一茶艺程序称之为"内外夹攻".它的寓意是淋在壶里,热在心里,给品茶者一个温馨之感。其实,这一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泡茶的需要。目的有二:一是为了保持茶壶中的水温,促使茶汁浸出和茶香透发;二是为了清除茶壶外溢出的茶沫,以清洁茶壶。这一程序,对冬季或寒冷地区冲泡乌龙茶而言,更是必不可少。 4、游山玩水 采用壶泡法泡茶,通常在冲泡后,难免为有水滴落在壶的外壁,特别是冲泡乌龙茶时,不但泡茶冲水要满出壶口,而且还有淋壶之举,使壶的外壁附着许多水珠。如果,要将壶中的茶汤,再分别倒入各个品茗杯中,这一过程,人称分茶。分茶时,常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握住壶把,食指抵住壶的盖纽,再提起茶壶,为了不使溢在壶表顺势流向壶足的小水流(滴)落在桌面上,往往在分茶前,先把茶壶底足,在茶船上沿逆时针方向荡一圈,再将壶底置于茶巾上按一下,这样可以除去附在壶底上的水滴。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把壶沿着"小山"(茶船)荡(玩)了一圈,目的又在于除去游动着的壶底之水,因而,美其名为"游山玩水。" 5、端茶送客 茶可用来敬客,但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用以茶逐客的。这种做法,过去多见于官场中。如大官接见小官时,大官都堂堂正正地摆好架子,端坐大堂上。再在两边,侍从"一字"排开。然后传令"请"!于是小官进堂拜谒,旁坐进言,倘若有言语冲撞,或遇言违而意不合,或言繁而烦心,大官就会严肃地端起茶杯,以一种端茶的特定方法,示意左右侍从"送客".而侍从也就心领神会,齐呼"送客".在这种情况下,端杯就成为一种"逐客令".人们可曾记得,在《官埸现形记》和《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象》中,就有关于"端茶"逐客之闻。据说,清末民国初时,孙中山先生为求团结救国,曾北上去找清政府李鸿章,面呈政见。但由于志不同、道不合,话不投机,不一会李鸿章就生气地喊道:"端茶!"于是孙中山忿然起立,拂袖而去。 据查,"端茶送客"的做法,首见于宋普济的《五灯会元》,这是一本佛教书,其本意并非是"逐客"之意。内载有公案一则,曰:"问: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学人上为,请师一点。师(翠岩会参)曰:不点。曰:为什么不点。师曰:恐汝落凡圣。曰:乞师至理。师曰:侍者,点茶来。"

其实,在这则公案中,师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点茶来,接引学人自悟禅理,意思是说:"你不必说了,你可以走了!"因为禅是要靠"自悟"的。但以后在官场上进一步引伸,最终成为了一种"端茶逐客"之意。 端茶逐(送)客,与客来敬茶的美德是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在提倡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此风更不可长。 (四) 方圆与规矩 在茶艺过程中,有些方圆与规矩,那是在总结泡茶技艺的基础上才形成的,不成方圆,也就是没有规矩可言,所以,这种茶艺程序,是在泡茶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而又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与升华。以下一些约定与成规,就是如此。 1、老茶壶泡和嫩茶杯泡 这里说的是较为比较粗老的茶叶,需用有盖的瓷茶壶或紫砂茶壶泡茶,而对一些较为细嫩的茶叶,适用无盖的玻璃杯或瓷杯冲泡。这是因为:对一些原料较为粗老的鲜叶加工而成的中、低档大宗红、绿茶,以及乌龙茶、普洱茶等特种茶来说,它们有的因原料所致,有的因茶类所需,采摘的鲜叶原料,与细嫩的名优绿茶,以及少数由嫩芽加工而成的红茶白茶、黄茶相比,因茶较粗、较大,处于老化状态,所以,茶叶中的纤维素含量高,茶汁不易在水中浸 出,因此,泡茶用水需要有较高的温度,才能出味。而乌龙茶,由于茶类采制的需要,采摘的原料新梢,已处于半成熟状态,冲泡时,既要有较高的水温;而且还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水温不致很快下降,只有这样,才能透香出味。而这些茶选用茶壶冲泡,不但保温性能好,而且热量不易散失,保温时间长。倘若用茶壶去冲泡原料较为细嫩的名优茶,因茶壶用水量大,水温不易下降,会"焖熟"茶叶,使茶的汤色变深,叶底变黄,香气变钝,滋味失去鲜爽,产生"熟汤"味。如改用无盖的玻璃杯或瓷杯冲泡细嫩名优茶,既可避免对观赏细嫩名优茶的色、香、味带来的负面效应,又可使细嫩名优茶的风味得到应有的发挥。 对一些中、低档茶和乌龙茶、普洱茶茶而言,它们与细嫩名优茶相比,冲泡后外形显得粗大,无秀丽之感,茶姿也缺少观赏性,如果用无盖的玻璃杯或瓷杯冲泡,会将粗大的茶形直观地显露眼底,一目了然,有失雅观,或者使人"厌食",引不起品茶的情趣来。

由上可见,老茶壶泡,嫩茶杯泡,既是茶性对泡茶的要求,也是品茗赏姿的需要,它符合科学泡茶的道理。 2、高冲和低斟 高冲与低斟,是指泡茶与分茶而言的。前者是指泡茶时,尤其是采用壶泡法泡茶,尤其是用提水壶向泡茶器冲水时,落水点要高。冲泡时,犹如"高山流水"一般,因此,也有人称这一冲泡动作为"高山流水。"尤其是冲泡工夫茶(乌龙茶)时,更加讲究,要求冲茶时,一要做到提高水壶,使沸水环茶壶(冲罐)口边缘冲水,避免直接冲入壶心;二要,做到注水不可断续,不能迫促。那么,泡茶为何要用高点注水呢?这是因为:高冲泡茶,能使泡茶器内的茶,上下翻动,湿润均匀,有利于茶汁的浸出。同时,高冲泡茶,还能使热力直冲泡茶器底部,随着水流的单向流动和上下旋转,有利于泡茶器中的茶汤浓度达到相对一致。另外,高冲泡茶,特别是首次续水,对乌龙茶来说,随着泡茶器中茶的旋转和翻滚,使茶的叶片很快舒展,可以除去附着在茶片表面的尘埃和杂质,能为乌龙茶的洗茶、刮沫打下基础。 茶经高冲泡茶后,通常还得进行适时分茶,即斟茶。具体做法是将泡茶器(壶、罐、瓯)中的茶汤一一斟入到各个品茗杯中。但斟茶与泡茶不一样,斟茶时,提起茶壶分茶的落水点宜低不宜高,通常以稍高品茗杯口为宜。在茶艺过程中,相对于"高冲"而言,人们称之为"低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高斟会使茶汤中的茶香飘逸,降低品茗杯中的茶香味;而低斟,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尽量保持茶香的散。高斟会使注入品茗杯中的茶汤表面,泡沫丛生,从而影响茶汤的洁净和美观,会降低茶汤的欣赏性。高斟会还会使分茶时产生"嘀答"声,弄得不好,还会使茶汤翻落桌面,使人生厌。 其实,高冲与低斟,是茶艺过程中两个相连的动作,它们是人们在长期泡茶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目的是有利于提高茶的冲泡质量。 3、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这是泡茶待客时的一个吉祥语。其做法是泡茶选器时,要根据品茶人数,在选择泡茶用的茶壶或茶罐,应按泡茶器容量大小,配上相应数量的品茗杯,使分茶时,每次在泡茶器中泡好的茶,不多不少,总能刚刚洒满对应的品茗杯(通常为品茗杯的七、八分满).其实恰到好处,既是喜庆吉祥之意,又是茶人精神的一种体现,它表达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分先后,一视同仁,没有你、我、他之分。

不过,在我国某些地区,诸如闽南与广东潮州、汕头一带,冲点(分茶时)用的泡茶器,容水量有1-4杯之分。而根据宾客多少,泡茶时有意选用稍小的泡茶器泡茶。若三人品茶则用二杯壶,四人品茶用三杯壶,五人以上品茶用四杯壶。这样做的结果,使每次泡茶完毕时,总有一位甚至几位宾客轮空,其结果是每斟完一轮茶后,品茶者总会出现主人让客人,小辈敬长辈,同事间相互歉让的埸面,从而使祥和、互敬的融洽气氛充满整个茶座,使"和"、"敬"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也是茶德的一种体现。 4、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 以上三种投茶方法,是指在茶的冲泡过程中如何投茶而言的。在实践过程中,要有条件、有选择地进行。如果运用得当,不但能掩盖不足,而且还能平添情趣。 (1)上投法:它指的是在茶叶冲泡时,先按需在杯中冲上开水至七分满,再用茶匙按一定比例取出适量茶叶,投入盛有开水的茶杯中。用上投法泡茶,多数因泡茶时开水水温过高,而冲泡的茶又是紧细重实的高级细嫩名茶时采用。诸如高档细嫩的径山茶、碧螺春、临海蟠毫、前岗辉白、祁门红茶等。但用上投法泡茶,它虽然解决了冲泡某些细嫩高档名茶时,因水温过高而造成对茶汤色泽和茶姿挺立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却会造成茶汤浓度上下不一的不良后果。因此,品饮上投法冲泡的茶叶时,最好先轻轻摇动茶杯,使茶汤浓度上下均一,茶香透发后再品茶。另外,用上投法泡茶,对茶的选择性也较强,如对茶索松散的茶叶,或毛峰类茶叶,都是不适用的,它会使茶叶浮在茶汤表面。不过,用上投法泡茶,在某些情况下,若能向宾客主动说清其意,有时反而能平添饮茶情趣。 (2)下投法:这是在冲泡用得最多的一种投茶方法,它是相对于上投法而言的。具体方法是:按茶杯大小,结合茶与水的用量之比,先在茶杯中投入适量茶叶,尔后,按茶与水的用量之比,将壶中的开水高冲入杯至七、八满为止。用这种投茶法泡茶,操作比较简单,茶叶舒展较快,茶汁较易浸出,且茶汤浓度较为一致。因此,有利于提高茶汤的色、香、味。目前,除细嫩、高级名优茶外,多数采用的是下投法泡茶。但用下投法泡茶,常由于不能及时调整泡茶水温,而影响各类茶冲泡时对适宜水温的要求。

(3) 中投法:它是相对于上投法和下投法而言的。目前,对一些细嫩名优茶的冲泡,多数采用中投法冲泡,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向杯内投入适量茶叶,尔后冲上少许开水(以浸没茶叶为止);接着,右手握杯,左手平摊,中指抵住杯底,稍加摇动,使茶湿润;再用高冲法或凤凰三点头法,冲开水至七分满。所以,中投法其实就是用两次分段法泡茶。中投法泡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投法和下投法对泡茶造成的不利影响,但操作比较复杂,这是美中不足。 5、巡回倒茶 北方人泡茶,喜欢多人用一把壶,认为这样饮茶,富有亲近感。泡茶后的茶壶,经游山玩水除去壶底水滴后,就可以将茶壶中的茶汤,分别倒入"一"字形排开的各个品茗杯中。但茶壶中的茶汤,在上下层之间,浓度不堪很一致的。这样,茶壶中倒出的茶汤,前后浓淡是有差异的。为了使各个品茗杯中的茶汤浓度,达到相对一致,各个品茗杯中的茶汤色泽、滋味,乃至香气不致有明显的差异,就要把好分茶这一关。尤其是冲泡乌龙茶。用茶量大,茶壶中的茶汤更难以均匀,所以,分茶采用"关公巡城"之法,它就是巡回倒茶法的一种展示。不过,除乌龙茶外,其他茶类,如绿茶红茶花茶等等,虽分茶时,不能像乌龙茶那样,可采用关公巡城法使各个品茗杯中的茶汤达到均匀一致,也有采用循环倒茶法去解决茶汤的均匀度。以四杯分茶法为例,总容量以七分满为止。具体操作如下:第1杯倒入总容量的1/4,第2杯倒入总容量的2/4,第3杯倒入总容量的3/4,第四杯倒入七分满为止。尔后,再依次1/4、2/4、3/4的容量逆向追加茶汤容量,直到茶汤至七分满为止。这种分茶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使各个品茗杯中的茶汤的色、香、味达到均匀一致。它体现了茶人的平等待人精神,使饮茶者的心灵达到"无我"的境地,这也是"天下茶人是一家"的一种体现。 (五) 其他寓意和礼俗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大,又有56个民族。由于各地历史、环境、文化、习俗不一,因此,民间在饮茶风俗和礼仪上,除了上面提到的冲茶用"凤凰三点头"表示主人向客人"三鞠躬";分茶用"七分满",表示留下的是"三分情";泡茶用"内外夹攻",表示"暖在心里"外;还有泡茶、烫壶时的回转动作,即用右手提水壶时,冲水需用逆时针方向回转;用左手提水壶冲水时,用顺时针方向回转,它的寓意是欢迎客人来赏茶。 另外,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对准品茗的客人,否则,有要客人离席之嫌,是不礼貌之举。 其实,在茶艺过程中,民间还有不少寓意和礼俗动作。各地可以结合当地风习,加以挖掘和运用。只要使用恰当,这样做,不但可以透发饮茶者的品茶情趣,而且还可以增加宾主双方的亲近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各地在茶艺过程中常常加以运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