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喝老阴茶,因为吃火锅吃多了容易上火,老阴茶是清热、祛火的好茶,又去油腻,吃火锅喝老阴茶的食客,就是天天吃火锅也不会长出疙瘩来,胃肠也舒服,而边吃火锅边喝老阴茶特别解油腻,食客吃来胃口大开,就会增加消费。C、“三道茶”:“三道茶”的民间饮茶习俗由来已久,它包括“迎宾茶 ”、“留客茶”、“祝福茶”。“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开县特色的柑橘、瓜子、豆腐干等。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茶的色、香、味。一边品茶,一边交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辞时,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并送上祝福的吉言。D、茶与婚礼: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它起于何时?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
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宋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民族。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
茶叶表示爱情珍贵。回族、满族、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都是
茶叶。回族称定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开县人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有作礼物的,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最为盛行的当属婚姻礼仪中的“三茶”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 “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双方趁饮茶之机,拉开了“相亲”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机审察姑娘的相貌、言行、 举止,姑娘也暗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当男到女家“送定”(定亲)时,由待嫁女端茶,请男方来客品尝。喝完茶,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这一礼物叫“压茶瓶”。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 女家就要请吃“鸡蛋茶”(用
茶叶煮的鸡蛋)。男方婚宴后,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糖、水果等“茶配”的茶盘,敬请来客, 此礼叫“吃新娘茶”。来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红包置于茶盘为回礼。 另外,开县人还会在嫁女时,在陪嫁的木箱里放上一包龙珠茶,祝愿她生龙子、凤女,在迎娶新媳妇时,新娘到男方入堂屋门时,由当地一童女献上一杯热腾腾的龙珠茶,饮后方可入屋,这既表示对新娘的热烈欢迎,也祝福新娘一生平安。E、“斗茶” :据史料介绍,自清康熙时龙珠茶再被列为贡茶后,每清朝时节家家户户都忙于采制贡茶,地方官为了提高贡茶质量,每年都要进行比赛,各茶户把自己加工的最好的
茶叶拿出进行斗茶,一比高低。为了确保贡茶质量,每年立春过后,开州地方官员都要提早进入龙凤山修贡,直至谷雨,贡茶焙制完毕才离山,按照皇室规定,要在每年第一批贡茶的清明前十天起程,快马加鞭,限在清明节前抵达京城长安,以赶在清明节祭祀宗庙。“斗茶”就是 一种
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 、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 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