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亭·茶歌·茶风——益阳茶文化民俗
发布时间 2012-11-26 浏览 28191 次
谋而合。正宗的十番锣鼓乐器有九:鼓、笛、木鱼、板拨、钹、小铙、大铙、大锣、铛锣;人各执一色,惟木鱼、板以一人兼司二色,百姓特别喜爱,就如《桃花扇·选优》:“我们君臣同乐,打一回十番何如”。益阳十番锣鼓之热闹,有无名《竹枝词》为证:“山神庙里夜人繁,山神庙外月当关;老少饮茶烟点火,子弟场中较十番”。至康熙年间,益阳十番锣鼓不用小锣、金锣、铙钹、号筒,只用笛、管、箫、弦、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钟……番者更番之谓。后增星钹,器辄不止十种……若夹用锣、铙之属,则为粗细十番。表演者各有绝技。采茶灯由十番锣鼓演变而来,乐器减少,表演者增多。每逢春节期间,大人吹打乐器,由孩童饰采茶女,挚花篮,每队8或12人不等,又以两少年为队首,擎彩灯,缀以扶桑、茉莉诸花。采茶女载歌载舞,进退作止,皆视队首。至各衙门或巨室前表演,赏以银钱酒果。自正月初一至十五夕而止。其唱词分12个月,内容主要是表现采茶女一年中生产活动及生活情景。采茶戏的规模就更大了。《益阳县志·礼俗篇》载:“自元旦至元宵,沿街鼓吹歌唱……或妆扮女子,唱采茶歌,比户游行,谓之‘采茶戏’。”男女老少,乐此不疲。由此可见,益阳自万历至今400多年的春节采茶戏声势之浩大、场面之热烈、时间之长久、影响之深广非同凡响,奠定了我国戏曲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位和品牌。说到采茶戏,不得不提花鼓戏,它属于我国戏曲的一种类别,盛行于湖南、湖北、安徽,均由十番锣鼓嬗变,从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因以鼓作伴奏乐曲而得名。其艺术风格与采茶戏相近,故湖南衡阳花鼓戏也称为采茶戏。益阳花鼓戏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有西湖路、益沅路、宁乡路、湘澧路等,素有“花鼓戏窝子”之称,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异彩纷呈。不论过年过节,还是百姓的红白喜事,包括老人寿庆,小孩三朝,都要叫上戏班子热闹一番。1959年元旦,益阳花鼓戏作为优秀曲种选调怀仁堂为全国农业大会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同观看,演员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还有我们当今在农闲或节庆日子里经常看到的地花鼓,一男一女手执扇子、手帕登台演出。表演上讲究“说、唱、做、舞”四功。按其地域特点,可分三个流派:安化山区传统厚重,盛行武术,故有武打成分;桃江、赫山丘陵,受莲花落影响,讲究板头,唱腔优美;沅江、南县湖区,受洞庭民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尤以表现采茶、制茶、售茶、品茶的地花鼓,表演者转圈时动作随之变换,使人觉得诙谐风趣,故有“茶花鼓”之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十番锣鼓唱茶风,声名远播五大洲。茶歌传情益阳茶文化源远流长,民俗事象灿若星辰,尤为突出的是人民群众以口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大量茶歌,则以其鲜明的思想艺术特色自立于茶文化之林,独具风采,自树一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茶歌的大量创作和广泛流传,才使得益阳茶文化更加光彩夺目,蔚为大观。先看一首流传甚广,益阳人几乎个个会唱的采茶小调:采茶(小调)正月(那个)采呀茶又是新年,姊妹(那个)双双又进茶园,摘了细茶归呀家去,采了(那个)细茶又出茶园。大户人家称几呀担,小户人家称几钱哪,称的那称几担,称的那称几钱哪,茄八哥哥也,湖北大姐呀,称咧称几钱。再看一首饱含激情的劳动茶歌:五个月采茶正月采茶正月中,姐妹双双进园门,姐妹同来把茶采,多采细茶转回村,采的采百担哎,收的收千斤。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动了心!二月采茶是春分,姐妹双双绣手巾,两旁绣起茶花朵,中间绣起采茶人,茶的茶花朵哎,采的采茶人。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采茶人!三月采茶是清明,朝官娘娘渡河关,手拿花色三个字,轻轻打破月门关,三的三个字哎,月的月门关。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月门关!四八采茶四月八,唐朝有个李元霸,无敌将军来比武,手拿铜锤八百八,来的来比武哎,八的八百八。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八百八!五月采茶是端阳,辕门斩子杨六郎,杨家有个杨宗保,穆家有个穆桂英,杨的杨宗保哎,穆的穆桂英。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穆桂英!这里有两类人物和两个事象饶有风趣。茄八哥哥原为益阳方言,古书指荷花上的茎为茄,民间借指男性,意为刚健男子。湖北大姐在众多茶歌中经常出现。由此可见两个事象,一是益阳自古茶叶众多,茶业兴旺;二是吸引大量湖北等外省人前来采茶劳务,经商销售。因而使得益阳茶叶显赫朝野,千两茶、黑茶走俏东南亚、苏联和世界博览会。在益阳劳动茶歌中,表达情绪、反映时令、憧憬未来的不下万首,《采茶歌》可为代表。采茶歌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入茶园,多采细茶赶集市,换了柴米换油盐。二月采茶是花朝,姐在绣房绣荷包,两边绣起茶花艳,郎哥绣在花中间。三月采茶三月三,朝官娘娘渡河关,弹起琵琶茶歌唱,轻轻唱开月门关。四月采茶四月八,好茶留给郎哥呷,碗中映出郎笑脸,妹子见了乐哈哈。仪式茶歌是人民群众在各种各样的典礼仪式进行过程中所伴随的韵语或歌唱,虽渗透了不同程度的宗教迷信色彩或统治阶级的意识,但作为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也不乏其精华。祭茶歌惟神有灵,威仪肃明,保我茶民,赖以安宁,山色一统,日进斗金。赞十杯茶一盅茶,茶敬天,天赐良缘,天长地久,情意绵绵。二盅茶,茶敬地,地发千祥,鸳鸯一对,双凤朝阳。三盅茶,敬祖宗,祖德流芳,三元及第、三喜临门。四盅茶,世事如意,四时花木早逢春,早生贵子跳龙门。五盅茶,五子登科,五龙捧寿,五兄打马奔朝庭。六盅茶,松鹤同春,同偕到老,千岁百岁,良好姻缘。七盅茶,七品堂皇,七上毛兰七姊妹。八盅茶,八仙庆寿,八卦定乾坤。九盅茶,九门提督,九曲黄河入海流。十盅茶,十全十美,十子荣归茶喝十杯。茶歌中的情歌数量甚多,因其艺术性较高而流传深远,显示出历代益阳人民健康而深挚的情感。跑江湖情哥撑篙把排开,情妹站在河边哭哀哀。哥哎!你河里驾排要站稳,过滩卖茶要小心;妹哎!哥是十五十六下汉口,十七十八下南京,我老跑江湖不要妹操心。踩茶歌(两首)妹在房中品茶香,哥在作坊踩茶忙;茶香飘出好几里,衣裤汗湿总成双。一天踩茶冒喝茶,口冒干烟到姐家,双手接过一大碗,茶在碗中开莲花。还有山山岭岭、湖畔茶洲的茶歌对唱气势恢宏,脍炙人口:唱得姣莲伴拢来男:月亮出来像把镰,转来转去在天边。月亮团圆要十五,和妹团圆要哪年?女:郎唱山哥唱得乖,唱得茶花朵朵开,唱得蜜蜂伴花转,唱得姣莲伴拢来。各自到死不断丝(思)男:见妹正是采茶时,哥今思妹妹不知,蜘蛛结网檐前挂,不来飞将枉费丝(思)。女:识哥恰值卖茶时,郎有心事妹早知,好比蚕和蜘蛛子,各自到死不断丝(思)。更有上世纪中叶,一曲极富益阳地域特色的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唱到了中南海,传遍了五大洲,让益阳茶歌声名遐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