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年均日照1840小时,年均气温18.5℃,年均降水1661.6毫米。海域与河流使水蒸气通过水蒸腾作用,循环反复,因而太姥山山麓时而云蒸霞蔚,时而天朗气清;太姥山与西南、西北部山区雨量较多,年均降雨量可达2112.3毫米,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植物树种繁多,有针叶林、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超过65%,在野外,经常发现野生茶树混生于树林里。1957年,福建省茶树良种普查时,考察组在太姥山麓就发现野生茶树群落。
土壤主要有红壤土、幼红壤、黄壤、紫色土、冲击土等。1954年,由于福鼎黄冈、翠郊一带生长的茶树品质良好,省政府曾组织农业厅、农学院、茶科所对其土质做深入的调查研究。翠郊、黄冈一带的紫色土母质为紫色砂页岩,PH值为4.7—5.0,氮、磷、镁、钾、钙有机质十分丰富,是生长名优茶的基础。白琳一带为幼红壤,太姥山一带和福鼎点头、磻溪许多地方黄壤,土层厚度达120—150厘米,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除滨海一带土壤为碱性土壤,不适宜茶树的生长,福鼎绝大部分的地域土质PH值在4.5—6.0之间。
在福鼎,还有全国十大美岛之一嵛山岛,山顶上有两个奇特淡水湖,淡水湖旁还几百亩茶园,许多游客都很难相信这是在民国时期就已开发、种植的茶园。嵛山岛的草场主要植物为九节芒,对氮、磷、钾要求很高,经中科院院士考察,其海岛土壤有机质十分丰富,这也是茶树能在海岛生长的因素之一。
有许多学者认为,在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上,福鼎的地域具有独特性。大自然赋予福鼎山海川岛,名山好水以及肥沃酸性的土壤,这些都是福鼎能生长、生产优质福鼎白茶的独特基础条件。福鼎还有被孙中山《治国方略》提到的天然良港——沙埕港,众多的内海港湾码头,便利的水上运输,是福鼎茶叶能走向世界的原因,白毫银针成为英国贵族的杯中饮品。 (原题《好山好水育白茶》,现标题系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