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泯,演员都是海内知名的群星,郭沫若称导演章泯为兄,称演员为兄姐,舞台上使用的道具当不会用错的。叫“苏壶”,不叫
紫砂壶,可能是其产自江苏,所以,用产地名之。郭沫若在剧中说,“壶称‘苏壶’,实即妇女梳头用之油壶。”是与剧情有关,可能是有意在暗示剧中人物的“油”、“水”关系。剧中的国王梁王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子忽哥赤的后裔,据说他对云南“抚治有威惠”。郭沫若是根据《明史》《新元史》他的传写的。一个外来的蒙古族的统治者,在云南喝武夷茶,享受功夫茶的品茗艺术?当然是为紧扣当时抗日救国的剧情需要。中国的茶艺,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判断,最早萌芽于晋代,形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发展于明清,发达于当代。纵观历史,宋明之间的元代十个皇帝不过九十七年,元代历史虽短,但饮茶方式完全进入清茶阶段。郭沫若不仅是剧作家、科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才华卓具的历史学家,很早地就注意到民间的茶俗,把功夫茶艺很自然地融入历史,最早地用话剧反映、表演功夫茶艺,再现在话剧舞台上,可说是独具慧眼!元代的武夷茶的功夫茶是否如剧中表演的那样?也可能是文艺作品的虚构。但是在郭沫若笔下,以他的诗人情怀,把这美好的、云光缥缈的一段幽趣写进剧中,让一个异族侵略者,爱好中国茶艺?这就又不是为了仅仅的是写茶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