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能得到如下启示:
1、好茶不可多得也很难复制。
2、在脱离老仓的情况下,个人存茶的效果可能不会如想象中那样好,所以要珍惜每一片好茶。
3、放仓效果将随消费者的认知发生改变,所谓好茶也是品饮当时消费时尚中的“好”,而未必是存放初期的“好”也未必是几十年之后的“好”。
4、从现在开始到今后五年之内,我们可以想见的是:新熟茶以干仓为佳;老熟茶(十五乃至二十五年以上)以湿仓为佳;中生代生茶以干仓为佳。
从温湿度条件来看,认为较好的仓储地应该在香港、广东等地,但是容易把茶放得太湿以至于放“坏”的地方似乎也是这些地方。我猜想再过几年沿长江中下游地区存放的茶也将出现在市场上了,我是抱着很多期待的。至于云南存放的茶,目前还没有特别有名的出现,我甚至认为昆明的高海拔低氧可能会对茶多酚的氧化起负面的作用。
三、如何用最便捷的方法判断一款茶的仓储情况?
一般来说,分辨湿仓与干仓的方法不外乎“一看二闻三查”。
一是看干茶表面是否泛白,如果大面积泛白或者有大量连续的小白点,则基本是湿仓存放的茶。如果干茶表面油亮有光泽,则干仓的可能性大。
二是开汤后闻带汤的公道杯,不同的仓储情况不同的存储年份会有不同的香气特征。
熟茶。如果在香气中出现“墙皮味”(有的伴随微弱参香)则一般可判断为十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湿仓存储的茶;如果在香气中出现较醇净的参香且化感较明显,则一般可判断为二十年以上且经湿仓存储的茶;熟茶中产生较明显药香的只有一种:文革砖系列中的七三厚砖。
生茶。明显樟香且六七泡之后没有出现明显果香,则一般可判断为湿仓存储;前几泡浅樟香、六七泡后出明显果香则一般可判断为南方干仓稍受潮;前几泡有青味后出果香,一般可判断为南方干仓且年份在二十年以下;前几泡直接出果香且茶质厚重一般可判断为干仓且年份在十五年以上;前几泡出药香且化感明显,为四十年以上老茶,无论何种仓储,价值不菲。
三是检查叶底的活力和发酵程度。充分冲泡(一般至少八至十泡)以后,查看叶底,根据叶底颜色配合干茶、香气等可判断一款茶的转化程度,由转化程度结合生产时间可大致判断出仓储情况。叶底呈青绿色表明转化尚不到位,浅褐色、褐色等表明一定的转化度,黑亮色且叶底较硬、炭化则表明转化过度。一般来讲,相同的生产时间里,仓储较重则转化较深。反之,在较短时间里,转化较深则仓储较重。
来源:新浪博客
(本文刊登于《普洱》杂志2013年第2期)
作者:黄刚 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