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过日子,
茶叶要发展,茶农要生存,而且要生存得好,步入小康的道路,如今的艰难恐怕不比当年把
茶叶从茶马古道上卖到外面容易!
茶叶生产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如何提高单产、在品质上作文章,是一个新的问题。现在,云南人已经把
茶叶做到国外,在西部非洲的马里共和国,一个滇西县级茶厂的老总以中国专家组长的身份,把云南茶本带到那里,接受了撒哈拉大沙漠的考验,成功地种下了一百公顷。茶是友谊的介质,又是经济的支撑点,尽管这些年咖啡的扩种,国外饮料的冲击,但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
茶叶仍然是一个支柱产业。凤庆县人民政府为感谢
茶叶带给茶乡人的幸福,在1991年3月5日首次举办了盛大的
茶叶节,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三届了。人们还在为
茶叶欢歌,为
茶叶庆典。茶香:一个科研文化的永恒主题生产
茶叶的人们,也是
茶文化的创造者。在凤庆县,茶在卖钱的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从出生要用
茶叶水替婴儿漱口到死后要用
茶叶水给死人净身,从娶媳妇要用茶作首礼到客人来临要用茶当酒的习俗,是最普通的茶俗。而三道茶、苦米茶、罐罐茶又是
茶文化的传承方式,一片山间的绿叶竟是这变化无穷的
茶文化礼数的媒介,不能不叹服茶的神奇。当我从茶技校学成毕业,回到故乡,为老茶树动手术,给老茶园坡改梯,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之后,又不得不离开茶树,到只需要握着茶杯发表茶的演说的城市,在各级
茶叶机构上报的报表里感知茶的生长、茶的发展。老家的茶园,经过政策性的扶持,先后增加投入,改良品种,让老百姓已失望的产业出现蓬勃生机。与此同时,凤庆县还把
茶叶深加工作为
茶叶这一产业的一个重点课题加以研究,先后引进印度的CTC红碎茶系列设备,一边进鲜叶,一边出精品,再加上深厚文化底蕴的外包装,把一片土生土长的
茶叶通过注册商标等形式引入市场,引入竞争机制,
茶叶这一古老的产业不仅没有落伍,而且还占据着主导产业的地位。茶在加大包装力度的同时,权威检测机构却从一些成品的
茶叶中检测到了农药的残留成分,而且这个成分一直在增加,随着化肥与农药的大量投放,
茶叶这一国饮当然地受到了不利的侵害。端起茶杯,面对随之泛起的芽叶,心也随之泛起许多并非杞人忧天的思考,在提高单产与增加品质的方程式上,我们当如何演算出最佳模式,寻求出一条中国
茶叶生产路子,教给千千万万种茶的农民?在绿色消费之风劲吹的时代,茶农又要如何面对减污这个问题,才能回答新时代消费者提出的考卷?茶生长在彩云之南下面的山坡,随着一场雨水长高,随着一支山歌走进机器里面,让机声重重复复地背诵。茶香,是一种永恒的气息,像春天的泥土,随便哪一场风都会让它钻入人们永恒的记忆。而
茶文化植根彩云之南,并非导演在虚拟的舞台上编排出来一场临时演出。世界上没有一种饮料附加如此丰富的文化,
茶文化之所以一代代传承,还因为最美的茶歌在彩云里飘荡,是动情的茶舞在茶农心里彩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