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请”声不绝。较之北方人的豪放质朴,潮人性格显得精细、慎虑,小算盘打得多,不甚相识者往往小心翼翼地保持距离,却又不失礼仪,工夫茶最适宜于作为这种关系的交际工具。有一位在“文革”中挨了批斗的县委书记与群众一起喝工夫茶时调侃地说:我当了那么久的书记,食的统是脚“惜”(喝的都是‘脚汗’),今日正食着
茶叶(今天才饮到茶水。)这是因为喝茶时都要让老者、尊者为先。据说冲工夫茶第一遍有制乌龙茶用脚搓擦焙制
茶叶的脚汗之味,第二遍才是真正
茶叶味。书记所至,自然被礼让喝第一遍茶,因而与纯正之
茶叶味无缘,只有下台之后,才有机会尝到。这正反映了平时群众对官员保持恭敬拘谨的距离。经过“文革”的政治风暴之后,人际关系日趋紧张,原来不摆设茶具的学校、机关也流行起工夫茶来,这与工夫茶的这一交际功能(既能保持接触交际,又可避免“伤官耍民”的话题或不必要的碰撞)有直接的关系。乃至于赔礼道歉,也可以请喝工夫茶了事。工夫茶适于潮人的认同心理。潮语民系在对外开放的社会中,是一个较为保守的社会圈子,这表现在宗族观念、地方观念比较强烈,自觉不自觉地维持民系文化的特色。在外地聚居的潮人,更注意发挥潮汕特色文化的凝聚作用。潮州方言、潮剧、潮菜无不成为潮人凝聚之粘合剂,工夫茶也有此作用。20世纪40年代末期,王丹凤主演的影片《海外寻夫》是一部描写潮汕华侨生活题材的影片。王丹凤扮演潮州民妇,背负婴儿到海外寻找离乡背井过洋谋生的丈夫阿溜。阿溜在暹罗(泰国)码头扛大米,一个偶然的机会,潮州老板喝到他冲的工夫茶,大为赞赏,专门请他在米行冲工夫茶,受到老板重用,时来运转,居然成了富翁。这个故事不管是虚构还是事实,都有一定的生活来源。基于上述原因,工夫茶在潮人圈子中得以广为流行且长盛不衰,而在潮地以外,这些心理因素或者更为减弱,或者没有那么多心理因素同时聚成合力,工夫茶的推广和坚持下来就难以形成大气候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喝工夫茶也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弊。这一点连潮人自己也意识到。杜松年在《潮汕大文化》一书中说到:“潮州功夫茶虽是
茶文化的高峰,但要使用得当,切忌在上班办公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喝功夫茶,切忌把喝功夫茶的悠闲心态用于对待工作,那是要误事的。”②工夫茶之特色韵味在于其冲制的讲究,每个环节不无科学的道理和从物质到精神的享受的体验,甚至给文人雅士提供了思接千载,神驰万里的联想的寻“道”天地。但也是这种讲究至极的程序,给嗜工夫茶者以负面作用,杜松年所说的两点“切忌”,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不难见到,这也是不可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