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于福建而长盛于潮汕;为什么工夫茶在潮汕民间能扎下根来蔚成一方风俗,而随潮人流向外地却无法推广,这和潮人文化心态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潮州工夫茶专用茶具并非潮州所特有,作为主要茶具的茶罐是宜兴壶,茶杯原来是景德镇产为佳,后来才采用本地的潮州枫溪瓷具,其他茶炉、用水,更不受潮地所限制,现在也讲究不多。工夫茶专用乌龙
茶叶,许多地方都有出产,福建产乌龙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至今为全国所闻名。工夫茶的冲泡方式,也非只潮汕独有。据台湾刘汉介、关锦城著《中国茶艺》一书介绍,今日台湾,岛内流行的传统泡茶方式有五种,分别为“传统式”、“宜兴式”、“潮州式”、“诏安式”、“安溪式”,各式泡法的共同点是茶具讲究小巧、精致、古朴;壶采用一色宜兴壶,杯则用洁白精美的侈口小杯,
茶叶多用乌龙茶,各式泡法开泡前都有烫盏、温盅(杯)、置茶等一套规范性动作,略为不同之处只是在洒茶、洗杯、将茶汤倒出的时间上要求不一样,换言之,都是工夫茶艺。①综上所述,从茶具、
茶叶、茶艺来说,并不都是非潮莫属。而且,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便利,商业发达,饮食文化讲究,文化交流加快,即在北京,想喝工夫茶,茶具、
茶叶不难解决。既然如此,为何在潮地独得推广?工夫茶在潮地并非广泛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解放前,喝工夫茶的多为有钱人、有闲人,为众所承认的,就是手工艺人,也是做精细工艺的工、石工师傅。喝工夫茶的人群是几十年来不断扩大的。现时视为工夫茶常用茶具,也是潮人在解放后才改进发展起来的。比如传统的茶洗,顾名思义是用来洗茶的工具,目的是为了洗去
茶叶之黄叶、老梗。宜兴产的茶洗,形如扁壶,中加一盎,鬲击而细窍。翁辉东记述的20世纪50年代潮地茶洗是“形如大碗,深浅色样甚多”,“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洗茶杯,副洗一以浸冲罐,一以储茶渣暨杯盘弃水。”60年代,枫溪创制的茶洗,形如铜鼓,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中间有几个小孔以泻水的茶盘,下层为贮水之器。饭席之间,茶洗可能作为托盘连底座一起捧上席面,显得郑重又干净。茶事以后,又可贮放茶杯、盖瓯(冲罐),方便又不占太多空间。茶洗时盛水器周围,均是瓷艺工匠发挥其装饰才能的地方。例如,与盖瓯、茶杯整体设计的“潮州八景”图案,就是极为高雅的富于地方特色的工艺品。茶洗一面世即大受欢迎,迅速流行。即以燃料及炉具的改进,也更新换代了数代。可见潮人以工夫茶之上较他处用心和改进。也可以说是经过改造的潮式工夫茶更为潮人喜爱,因此成为潮汕文化一个重要的综合表现内容。潮州工夫茶的生命力,在于其十分适应于潮人民性、民风,因而能够植根于潮汕文化的土壤。工夫
茶道之行,和潮人的心态和日常生活习惯是十分吻合的。工夫茶适于潮人的精细心理。在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潮人的精细性格特征,不仅在务农、做工、经商乃至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中皆如此。工夫茶从程序至茶具、用火、
茶叶每个环节都有许多讲究。即使一个小小的炉,潮人也要在炉下部加一个可以拉动的门,以控制火候。所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之洒茶法,更是生动精辟的总结,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即使将茶壶改成盖瓯,这“高冲低筛”、“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举动,仍不会草草从事。又如水之三沸,前人有精微讲究,那是文人赋闲之精细观察及阐发。然而,潮汕民间普通茶客,皆能深谙此味,掌握得炉火纯青。工夫茶程序如此繁琐讲究,潮地之普通人表演起来得心应手,令初次见到者为之叹服。工夫茶适于潮人的儒雅心理。潮人以海滨邹鲁自豪,只要有条件总会让崇礼的潜意识表演一番。工夫茶冲泡过程表现出一种礼让、互敬的礼仪,很适于表达这种感情。所以过去的普通人家即使视工夫茶为奢侈品,也往往备有小包
茶叶和工夫茶具,以备贵客或年节之用,以示不失礼。工夫茶的节奏格式化,那种按部就班不急不慢的节奏,更让主客双方感受到一种礼制的约束和气氛。因此,尽管茶具、用水、用火都在变化,冲洒的程序却基本保持不变,讲究冲法“正宗”。在饮食席间,上几次工夫茶使得一餐饭的节奏得到调适,既增进了食欲,也增加了几分斯文儒雅。工夫茶适于潮人的内向心理。潮地地少人多,商业竞争激烈。商人之间联络感情、洽谈生意,选择工夫茶为交际手段,所以工夫茶先在商号流行。进门先喝茶,或者以喝茶为形式进行洽谈,既可示礼貌,又可以对人际关系关系起缓冲作用。饮用工夫茶过程,可以无所不谈,也可以只说茶话,“请”声不绝。较之北方人的豪放质朴,潮人性格显得精细、慎虑,小算盘打得多,不甚相识者往往小心翼翼地保持距离,却又不失礼仪,工夫茶最适宜于作为这种关系的交际工具。有一位在“文革”中挨了批斗的县委书记与群众一起喝工夫茶时调侃地说:我当了那么久的书记,食的统是脚“惜”(喝的都是‘脚汗’),今日正食着
茶叶(今天才饮到茶水。)这是因为喝茶时都要让老者、尊者为先。据说冲工夫茶第一遍有制乌龙茶用脚搓擦焙制
茶叶的脚汗之味,第二遍才是真正
茶叶味。书记所至,自然被礼让喝第一遍茶,因而与纯正之
茶叶味无缘,只有下台之后,才有机会尝到。这正反映了平时群众对官员保持恭敬拘谨的距离。经过“文革”的政治风暴之后,人际关系日趋紧张,原来不摆设茶具的学校、机关也流行起工夫茶来,这与工夫茶的这一交际功能(既能保持接触交际,又可避免“伤官耍民”的话题或不必要的碰撞)有直接的关系。乃至于赔礼道歉,也可以请喝工夫茶了事。工夫茶适于潮人的认同心理。潮语民系在对外开放的社会中,是一个较为保守的社会圈子,这表现在宗族观念、地方观念比较强烈,自觉不自觉地维持民系文化的特色。在外地聚居的潮人,更注意发挥潮汕特色文化的凝聚作用。潮州方言、潮剧、潮菜无不成为潮人凝聚之粘合剂,工夫茶也有此作用。20世纪40年代末期,王丹凤主演的影片《海外寻夫》是一部描写潮汕华侨生活题材的影片。王丹凤扮演潮州民妇,背负婴儿到海外寻找离乡背井过洋谋生的丈夫阿溜。阿溜在暹罗(泰国)码头扛大米,一个偶然的机会,潮州老板喝到他冲的工夫茶,大为赞赏,专门请他在米行冲工夫茶,受到老板重用,时来运转,居然成了富翁。这个故事不管是虚构还是事实,都有一定的生活来源。基于上述原因,工夫茶在潮人圈子中得以广为流行且长盛不衰,而在潮地以外,这些心理因素或者更为减弱,或者没有那么多心理因素同时聚成合力,工夫茶的推广和坚持下来就难以形成大气候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喝工夫茶也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弊。这一点连潮人自己也意识到。杜松年在《潮汕大文化》一书中说到:“潮州功夫茶虽是
茶文化的高峰,但要使用得当,切忌在上班办公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喝功夫茶,切忌把喝功夫茶的悠闲心态用于对待工作,那是要误事的。”②工夫茶之特色韵味在于其冲制的讲究,每个环节不无科学的道理和从物质到精神的享受的体验,甚至给文人雅士提供了思接千载,神驰万里的联想的寻“道”天地。但也是这种讲究至极的程序,给嗜工夫茶者以负面作用,杜松年所说的两点“切忌”,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不难见到,这也是不可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