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路途坎坷
发布时间 2013-03-10 浏览 25662 次
的要求,其使用范围必须是信阳市行政区域内符合信阳毛尖品质特点和加工工艺的茶叶。这种描述很容易给外行一个错觉:在信阳地区生产的茶叶就是信阳毛尖。专家否认了这种说法。信阳新县八李畈镇曾被誉为中原茶叶第一乡,年产茶叶40万公斤,但这些茶叶大多不是信阳毛尖,而是被称为“新林雨露”。据称它是由一家中日合资企业———河南新林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其老总胡骏表示,毛尖和“新林雨露”二者根本不是一码事:新林雨露采用的是日本蒸青工艺,全自动化生产,而毛尖则是烘青(或炒青)工艺,大多还是手工炒制。因此在信阳茶叶产区内,虽然鲜叶一样,但因工艺不同,所产茶叶并不一定都是信阳毛尖。由此看,信阳毛尖便成为一种工艺的代名词,而工艺本身很容易被模仿,结果市场上真假信阳毛尖一哄而上、鱼目混珠,而真正受害者是信阳的茶农和茶商。

2001年11月,信阳市茶叶协会受信阳市政府委托,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出注册证明商标的申请。2002年7月,信阳市茶叶生产开发办公室又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原产地标记,2002年10月份被正式批准,成为受WTO原产地标记保护产品,信阳毛尖的原产地被盖上了国际通行的标记。用行话说,“它(原产地标记)是知识产权范畴,是打破进口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2003年3月14日,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也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生效,信阳毛尖终于“找准”了自己的坐标,寻来了一把保护自我的尚方宝剑。

任重道远

“千辛万苦盼来的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并不是事情的终点,而是起点。”这是很多业内人士的共识。今年3月份就开始热闹的信阳毛尖市场还是“涛声依旧”,假冒依旧,伤害依旧,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的作用并未立竿见影。

信阳市茶叶协会办公室中,两块方正的匾额被整齐地摆在文件柜的顶部,一块是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一块是原产地标记。按照《商标法》有关规定,证明商标和普通的商业商标“谁注册,谁使用”不同,证明商标是公益性商标,“谁注册,则谁不能使用”,而只能授权符合条件的单位使用。作为注册人,茶叶协会对该证明商标拥有管理权,但没有执法权。

在管理方式上,信阳市茶叶生产开发办公室是茶叶生产开发的指导机关,茶叶的加工和成品质量一般由质检部门监管,市场归工商部门管理,茶叶协会则是行业协会,同时扮演着信阳毛尖证明商标注册人和管理者的角色。这种架构表面看是茶叶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都受到严格监控,但要在实际操作中运转自如需要各方付出很大努力,特别是要想有效保护信阳毛尖不受外茶冒名侵扰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所幸的是,现在有了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茶叶协会有关负责人说,信阳市有关部门近期将会采取行动,发布“管理办法”之类的地方性法规,落实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的相关要求,让各部门协调立场,通力合作。同时,按照《商标法》的相关要求,对茶园、茶农、茶商、茶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让“二者”发挥更大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