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抓周酒”。届时用盘盛象征工、农、商、学、兵等行业的用品,让婴儿去抓,以预卜其职业爱好。此外,还有祝寿、乔迁、祝贺子女考上大学、中专等喜宴。近年来新事新办蔚然成风。丧葬多因家庭经济情况和死者年岁大小而异。家底厚的,铺场(扎孝堂等)、闹丧、择期、相地、开吊、出葬,常延至四五天或七八天。入夜邻里戚友相聚,通宵吹吹打打,谓“闹丧”、“坐夜”。有的几人边敲锣鼓边即景对唱歌颂死者、慰勉遗属的韵语,叫“唱夜歌”。解放后,城镇和部分乡村办丧事有所改进,有的只以追悼会的形式表示哀悼。1985年,县人民政府发出布告,推行火葬,大部分国家工作人员照规定办事,部分城镇居民也在执行,但未能普及。近年,有的地方请道士礼生“做道场”、念经拜佛、烧纸钱、化冥屋的旧俗又在抬头。湘阴称掘墓穴叫做“开金井”,抬棺叫做“抬重”,抬重者叫做“八大金刚”(一般是8—16人),送葬的仪仗少则几十人,多达数百人。佳节 湘阴人重节日,爱热闹。传统节日以农历为主,至今仍沿俗进行的有春节、元宵、清明、立夏、端阳(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小年、除夕等节日。春节:早为隆重,从头年的农历十二月开始就备年货、解(杀)年猪、腌肉、熏鱼,作各种准备。腊月二十四称过“小年”,这天为大扫除的日子。二十七炒豆粒、二十八杀鸡鸭,准备工作方称就绪。除夕称过“大年”,家家贴春联,人人换新装,讲究炉火通红,灯光明亮。农村的猪栏、牛舍都要点灯,名日“亮栏”,以示来年红火、光明。这夜,邻里小孩结伴沿门喊“恭喜”,叫“送恭喜”,各户以粮果饼糕相待。近年增加了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视节目内容。大年初一零点正,各家各户大放烟花鞭炮。爆竹声沸沸扬扬,经久不息,夜空中五光十色,异彩缤纷,把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元宵:湘阴人闹元宵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氛异常热烈。其最大特色是舞龙、“耍故事”。解放前,城关地区按居住区域分红、黑两帮。过了正月初五,红、黑两帮各自派出“报子”领数十人拥直径约1米之大鼓,以大锣相伴,挨户大擂大唤派捐。正月十一、十三,两派分别玩龙耍虾子,元宵夜竞赛进入高潮。1949年后,玩龙(舞龙)风俗被革除。1980年后,玩龙以其热闹、具有庆贺性再度在城乡盛行。所谓“耍故事”,是人们按照古代历史小说、戏剧、神话中的故事内容,挑选一些青少年与幼儿,打脸挂须、戴盔披甲、穿红着绿、点额描眉、乔装成故事中的人物,配以场景,组成“草船借箭”、“打鼓骂曹”、“幽闺拜月”、“太白醉酒”、“八仙过海”、“七姐下凡”等故事。安置在木质台子上,用四至八人抬着走的叫“台故事”;安置在彩船(船形台子)上的叫“船故事”;骑在马上的叫“马故事”;故事人物踩着六七尺高的木棒走的叫“高脚故事”。耍这样的故事不仅要追求数量,以多取胜,而且要讲究质量,以巧服人。“耍故事”是元宵的内容之一,其时配以龙、旗、鼓乐、火流星等,浩浩荡荡,成百上千人在通衢大道上游玩。元宵之夜,不论城乡,均以糯米粉作元宵它,彻夜灯火辉煌,有“三十夜里的火、元宵夜里的灯”之谚。端阳(端午):湘阴是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古罗子国属地。“端阳况渡,吊屈原之溺水”,每年端午这天,湘阴沿江集镇,特别是县城,沿例举行龙舟赛。历史上县城出现过各种龙舟赛阵容,清末民初“红船”与“黑船”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习惯是五月初一龙船下水,检验班子,称作“齐桡”,初三、初五是预赛和决赛日,称作“正船”。农历五月初五,数条龙船竞渡,观众如云。“五朋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江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去儿歌不知流传多少代。解放后,龙舟赛不再分成帮派,由地方政府或民间组织赛事,争标夺胜的气氛更为热烈。此外,湘阴人在“立夏”这天有吃糯米它子和鸡蛋的风俗,有“立夏吃个它,双脚跳过河;立夏吃个蛋,磨砻鼓(鹅孵石)都踩得烂”之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