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丹妙药”安茶
发布时间 2013-04-02 浏览 24369 次
。鲜叶一般标准为:1芽2叶、1芽3叶或对夹叶。制作分初制和精制两部分,初制分晒青、杀青、揉捻、干燥4道工序。初制一般由茶农手工操作,然后将毛茶售与茶号精制。精制主要有筛分、撼簸、拣剔、复烘、装篓成型5道工序,其中的筛分就很讲究,需要用9套竹筛按顺序筛分,茶叶被分为1至9个分号茶,可见安茶制作的精细。成品安茶一般分为3个等级:贡尖、毛尖、花香。与一般茶叶不同,安茶刚制成时不直接饮用,还需陈化,储存数月,甚至2至3年。祁门人很少饮用安茶,基本上外销,安茶的国内主销区为两广,并在广州、佛山转口销售于东南亚一带,如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国,运销路线基本固定不变。安茶在岭南和东南亚一带,不仅是一种上乘饮料,而且被视为良药,尊为“圣茶”。据说,20世纪初期,岭南一带曾瘟疫流行,而一位戴姓名医用安茶作药引,治好了不少病人。安茶可以治病的消息,从此不胫而走,以致于被人们奉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安茶治百病,当然不可能,但安茶适合热带潮湿地区人们饮用,却有科学根据。广东、南洋一带多湿热天气,人们饮用新茶,容易上火,致头昏脑胀,烦燥不安,重者甚至出现流鼻血等症状。而安茶性温凉,尤其是陈年安茶,火气已退尽,茶性更温,味涩生津,能够祛湿解暑。因此安茶以陈为贵,越陈越醇。当年两广、东南亚一带,有条件的人家,几乎都备有安茶,且越陈越受欢迎。安茶从明代发端,至清光绪以前,盛极一时,名满海内外。清末至20世纪40年代,祁门全县安茶产量仍在千担左右。抗日战争时,由于销路受阻等种种原因,逐渐衰败以致于销声匿迹,不为人所知。 为使绝迹近半个世纪的安茶重获新生,20世纪80年代,祁门县有关部门派科技人员深入南乡安茶旧产地芦溪一带,遍访当年安茶制作、经营者,经过艰辛努力,终于试制成功。参加了1988年在庐江县举行的“安徽省名优茶评比会”,安茶由于品质优异,风味独特,荣获特等奖。评比会上对安茶的鉴评为:外形紧结匀齐,色黑褐尚润,香气高长有槟榔香,滋味鲜爽味中含香,汤色橙黄明亮,叶底黄褐尚亮。安茶从制作方法与品质上看,兼备了红茶绿茶、乌龙茶的特点,其祛湿解暑的保健性能高于一般茶叶,是一项值得开发利用的保健型类茶。至今两广及南洋一些人士对安茶仍念念不忘,希望能重新品尝到祁门的安茶。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