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虎告诉记者,每年野雀舌的采摘工作从春分之后就开始了,必须在谷雨之前结束,采摘周期不长。谷雨之后,这些鲜叶稍“老”,就只能制作成松兰。由于今年气温回升较快,采茶的时间比往年提前了近20天,从3月中旬开始,茶农们就已经忙活开了。
农林村四面环山,冬暖夏凉,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大尖山”牌野雀舌茶,又被称为“农林雀舌”,是该村的特色农产品,被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产品”。据邓艾虎介绍,他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五松茶林场接受培训后,就对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在多家茶叶公司打过工。他从茶叶的种植、施肥、采摘开始学习,一直到后面的加工、销售,全部自己动手。由于茶叶公司效益逐年下降,便决定自己承包茶园。起先,邓艾虎的茶场只有几十亩,在村里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后,通过土地流转,他家的茶场面积扩大到160多亩,并获得4万多元专项补贴,其中在大尖山就有30多亩。
下午4时许,记者跟随邓艾虎返回其家中,只见一栋两层的住宅小楼旁边就是他的制茶厂,也是村里最大的野雀舌制茶厂。“今天大概一共摘了有100多斤的鲜叶。别看摘的挺多,其实加工过后产出的干茶也就20多斤。”原来,采摘鲜叶后,想要将其加工成干茶制品,还要经过摊凉、杀青、提香、烘干等7道程序。为了保证茶叶的新鲜度,邓艾虎当天采茶当天处理,每天都要忙到凌晨2点多。他指着旁边的设备说:“这是我去年花了5万多元引进的一套设备,每天晚上可以生产40到50斤左右的茶叶,如果过去用手工制作的话,大约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完成,这套新设备让生产效率足足提高了10倍。”据了解,去年他家的野雀舌每斤售价在1000元以上,5月份之前500多斤野雀舌就销售一空。
据该村党总支书记徐邦胜介绍,农林村从注册商标、资金补贴等多方面帮扶野雀舌这一品牌的打造。目前全村共有茶园面积1100多亩,种植野雀舌的茶农有10多户,邓艾虎的种植规模最大。去年,全村一共销售野雀舌约800斤,销售收入达60多万元。
在市、区、镇、村各级努力下,野雀舌已经飞出了大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