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后花园”中农林雀舌
下一主题:南阳桐柏数万亩野生茶
“为改良碧螺春给茶客不经泡,相对味淡的印象,经专业人士指点,在沿袭碧螺春传统炒制工艺基础上稍经变化。茶叶开汤后花果香更馥郁,口感更厚重,茶毫不易脱落,叶底柔韧度佳,汤色清亮,回甘持久甜满口腔。今天尝试了第一锅,效果显著,舌尖到咽喉绵延生津凸显最佳。此方法在东山茶农中可加以推广。”这几天,东山陆巷一位茶农在网上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立即引起网友关注,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何能让碧螺春更上一层楼?这个话题再度引发热议。
碧螺春茶树的生长环境堪称完美、制作取材也是精挑万选、炒制手法也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一个客观的现象是,东、西山的碧螺春炒制工艺大多靠口口相传,而且以家族传承为主,很容易“跟着感觉走”,而民间炒茶选手之间往往存在着技术“壁垒”。如何能让碧螺春更上一层楼?
“状元茶”原料采自50多年的老树
近日,一年一度的炒茶大师和炒茶能手赛上演,作为此次比赛的一匹“黑马”,金鸡岭茶叶专业合作社选送的选手夏忠以97.5的高分夺得“榜首”由他炒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