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野树叶土茶具体讲的是什么树,据翻阅有关资料如《伊犁风物》、胡正华《西陲话旧》中得知,伊犁生长准噶尔柳,结絮如花,俗称柳花,是制柳花茶的原料。另有榆叶茶。伊犁还有大量茎秆可食的野生植物叫酸秆子,也是天山大黄的嫩茎,味酸略甜,叶子能泡茶,还可以熏制高级茶叶。
柳花茶多产于乌苏,在河滩水浅处长有老柳,入夏开青绿花,花朵尖瓣重迭,如含苞待放的小菊花。将这花瓣摘下阴干,用以冲饮,人称"柳花茶".据说其味清香微苦,保健功效胜于龙井。清代曾列为贡品。清末以来对柳花茶的传颂甚多,王子钝先生早年作《柳花八绝》其一为:"杨柳花开湖水长,柳花作茗沁脾凉。青莲不饮柳花水,空唱柳花满店香。"
榆叶茶则多产于南疆。清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农民起义反清,兵燹战火,弥漫天山南北。商旅却步,百货停运,无茶可供。尤其南疆居民更苦于无茶,口干腹胀,饮食失调。迫于无奈,他们采摘榆叶,经过焙制,创制出一种新的茶种一一榆叶茶。榆叶茶虽非正品,但也胜于无。如调以盐、牛奶、黄油等混合饮用,则味浓而香,可以假乱真。经一地试制后,各地相继仿造,做法不同,其味各异,于是"榆叶茶"一名又为出产地名所代替,如"库车茶"、"和田茶",所用原料均为当地榆叶。榆树新疆各地都有,在荒旱之年却可救人于燃眉;榆钱、榆叶、榆皮均可列为嗷嗷待哺者的席上珍品。至于用榆叶制茶,更可发挥意想不到的功能。
新疆各族人民饮用茶叶与国家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把大批库存的茶叶全部投放到新疆给官长发饷,当时称为"官茶"."官茶"是当时新疆茶叶的重要来源。此后,新疆的茶叶全由内地供给。
建国后1949年11月,西北军政委员会贸易部给新疆调运砖茶3万封,60吨。1960年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实行"内销服从外销"的茶叶政策,但对新疆人的用茶需求,国家仍给予照顾,采取了保证供应的政策。当年调入3650吨。1961年增为4100吨。1962年增为4200吨。除计划调进外,另增加片、茉、红、绿、花茶,红砖绿砖茶等200吨。由于国家的重视,茶叶在新疆各族人民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