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茶商进军昆明打开西南茶叶市场
发布时间 2013-08-08 浏览 25102 次
在这些颇有成就的茶商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早期外出开拓茶市场的原动力是,被“逼”走市场,开始闯荡“江湖”的。

  已在昆明雄达茶文化城里跑了近10年的海湾茶苑老板刘景平的身上那个时代的印记特别深。在他的记忆深处,之所以有后来那么多的福鼎茶商出走,与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云南省大力推广普洱茶叶有着根本的联系。

  2001年,老家管阳镇乾头村的刘景平从泉州来到云南昆明时,正赶上当地大规模发展普洱叶种植。

  2002年,终究熬不住的刘景平筹集了1万元钱,开始在昆明打探茶叶市场。虽然他最终花光了所有的钱,最后还是借钱买机票从昆明飞回来,但昆明尤其西南市场上茶叶较大的利润空间,还是让他信心倍增。于是,决心与当地普洱茶叶种植大户合作办厂,制出原料后再来打市场。

  可是,表面华丽的市场却也深藏着一个巨大的漩涡。当2003年,他带着30多万元成本的茶叶来到昆明时,刘景平几乎也就一脚踏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此前看好的市场,竟然卖不动他的一两茶。即使每天他驼着这些茶,跑上几十家店铺,也是卖不出。

  接下来,刘景平几乎是以哀求的方式,把茶叶赊给那些“租个柜台、什么也没有”的茶贩子出售。想起这事,刘说,就怕哪天传呼机不响,要是哪天打不通了,货就完了。

  提心吊胆的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每年回家都得装得跟没事似的。”书生似的刘景平心理负压能力很强。“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向前。”

  在刘景平跌跌撞撞地品味着卖茶的苦涩之时,与刘景平经历相似的福鼎茶人也在走着同样的一条道。

  同样来自管阳镇的曹传赛也不例外。“初到春城,东西南北都分不清,人家看你初来乍到,根本就不理会你。”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曹传赛一笔生意都没谈成。为了节省开支,他与刚结识的其他茶商一起租住在地下室或便宜的旅社里。冬天的昆明寒风刺骨,在零下七八摄氏度的天气里,曹传赛穿着棉袄,背着茶叶上街叫卖。“有时一天只能吃到一顿饭,几个月下来整个人都快虚脱了。”

  因初来乍到,根本没人理会他,几百斤茶叶一斤也没有推销出去。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曹传赛急地如热锅上的蚂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理州、红河州,城里、郊区,都留下了曹传赛奔忙的足迹和他的叫卖声。直到2006年,昆明雄达茶叶批发市场第二期项目区开张,曹传赛才与一些茶商成了其中的第一批入驻茶商。

  稳下脚跟攒第一桶金

  从现在看来,2006年前后昆明几个大茶城的相继开业,使这支吉普赛般游走的茶商们终于开始有了安营扎寨的大本营。

  规范买卖、潜心经营的日子终于到来。

  随着雄达等几大茶叶市场在昆明相继开业,包括福鼎籍茶商在内的全国各地茶商纷纷进驻茶城,竞争日趋激烈。这是曹传赛历经6年闯荡市场后所期待的平台。有了销售平台和前几年跑业务打下的基础,曹传赛的“老同志”茶铺一开业,生意红火,他所卖的“老同志”普洱茶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销售量成倍上涨。

  走过那段历程的刘景平认为,通过2001年~2003年的市场摸索阶段与2004年~2006年的艰苦创业阶段,到现在,福鼎茶商基本完成了初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刘景平的标准是,这个初级原始资本为500万以内。

  刘景平认为,从现在开始,茶商们正在往未来的品牌加盟方向发展,而且是以传统名茶来带动发展。而这样的结局是市场推动了福鼎茶人的发展,从而告别了那段纷乱的“上门叫卖”阶段。

  历经十多年的积淀之后,福鼎茶人开始在广阔的云南市场上渐露端倪。

  事实上,刘景平在众多茶商“背着茶叶闯春城”的年代,他似乎就隐隐觉得做茶叶终端销售有更多的路子可以走。

  “做茶就是做文化”。这算是刘景平在卖茶中的核心理念。刘景平加盟“海湾”品牌,着力打破传统单一的茶产业生产、销售的发展模式,把茶产业与茶文化、茶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这过程中,刘景平还协助组织了云南首届普洱茶节、昆明茶艺艺术表演赛等活动。

  科学的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被唤醒的。“办企业需要有一支核心的智囊团。”刘景平认为,“如果能把茶进行产业化经营,将是一个很好的商机。”

  云南海湾茶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99年10月。由云南资深普洱茶专家、勐海茶厂原厂长、国家普洱茶生产标准的主要参与制定者、被授予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荣誉称号的邹炳良先生和卢国龄先生领纲指导。

  为了长远的发展,刘景平积极运用“海湾”品牌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确立了打造昆明茶业连锁加盟之典范的奋斗目标。

  我们看到,一个个离开传统销售模式的茶企业已开始褪变成展翅飞翔的雄鹰。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