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很早以前,生活在这里的布朗族祖先游猎生活时,在采摘野菜、野果的活动中,发现了一种清苦的野菜,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是茶叶,而当作"得责"(布朗语“佐料”)食用。因为那时食用的食物大部分是生的,或是用火烧过的野生动物的肉,食后体内较热,疾病也多,而人们吃了这种“得责”佐料,自然会觉得浑身舒服爽快,头脑清醒,眼睛明亮,因此对其产生了兴趣,逐渐觉得这种“得责”佐料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但那时这种“得责”稀少珍贵,不容易找到,由于生活的需要,布朗族祖先叭岩冷领着族人开始进行人工培植和移栽。在游猎中,发现“得责”这种植物就记上标记,记好地点,进行人工管理和保护,在管理中,他们还发现用草木灰施在“得责”的根上,味道更好,后来他们采摘下果实带回部落住地进行人工种植和发展,这样,野生“得责”就慢慢地变成了人工种植的“得责”了。为了与其它野菜分开使用,叭岩冷给“得责”取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腊”,意为绿叶。人们把“腊”摘下来带在身上,劳累时就放到嘴里含着来消除疲劳,保养身体,后来又出现把“腊”摘回来,用锅炒,用手揉,用阳光晒干的加工方法,为了发挥“腊”的药性作用,喝时先把“腊”放入“国哦腊”(布朗语小茶罐)烤香,然后放水熬成汤来喝。把茶称为“腊”这一名称,是布朗族最先叫出来的,后来傣族、基诺族、佤族、哈尼族儇尼人、卡多人称茶也呼为“腊”。慢慢地这种带着药性的食用佐料就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于是种植的人也越来越多,从几棵发展到小片种植,从房前屋后发展到山上林间,大面积的连片开垦种植,经过千余年的种植历史,才培植成了今天这样世界上仅存的万亩古老茶林。景迈茶也变成了昔日土司制度管理下,布朗族农奴向孟连傣族土司上贡的贡品,三年上一次大贡,贡茶50斤,每年一次小贡,贡茶20斤,由各户分摊。“腊”(茶)成了布朗族与其他部落成员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产品。据记载,景迈、芒景古茶山所产的茶叶,自元代起就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用马帮驮到普洱进行交易,景迈茶名扬中外。1997年2月下旬,思茅举行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叶节时,于2月25日至3月1日,在澜沧县举行了“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56位中外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林,专家学者就几个观点取得澜沧景迈万亩古茶林是迄今为止国内面积很大、历史很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是一份珍贵的农业资源通过对澜沧景迈万亩古茶林的考察研讨,进一步证实了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是最早种植茶树的主要民族,布朗族语言把茶称为“腊”,为后来的傣族、基诺族所借用;澜沧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林,对研究中国茶叶发展史、古代茶树农艺、茶叶与民族的关系、古代茶叶规模种植经营、古代茶叶贸易等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
由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牵头组织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评审活动,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评选出我国民间文化遗产储存量丰富、品味价值高、保护工作卓有成效的15个著名景区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以其独特优势和合理保护利用民间文化遗产成效显著,荣幸被评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这一荣誉的获得,为进一步扩大宣传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拥有世界唯一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向世界推荐普洱文化和普洱茶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3月24日,在首都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