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更重要的是不用再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了。 在杀青环节上,新设备开创性地借用了煮饭功能,即用电磁杀青和微波杀青,可以去除
茶叶的苦涩味,提高保鲜期。杀青结束后,
茶叶经过自动揉捻成型、烘干,整套
茶叶初制加工程序就完成了,整个过程仅需16个小时,与传统的串联式半机械化加工相比,可缩短4个小时左右的工时。 数据分析 替代制茶师经验 同时拥有初制、精制智能自动化乌龙茶生产线的大自然
茶叶集团,马上就要在原有每天初制1000斤
茶叶的基础上,引进匹配的精制生产线。 想要出产好茶,后期的捡梗及拼配工艺处理尤为关键。拼配其实就等同于葡萄酒的调制,一旦比例不佳,就无法达到上乘的口味。精致自动化生产线可以依据数据分析,给出最合理的拼配比例。林清矫说,由于他们机械厂的设计人员本身就有制茶经验,在改进该套设备时,充分运用了人工制茶时的各种参考数据。 “苹果式的触摸屏,将精准的数据输入生产线,随时可控可调,这才是智能化自动生产线的精妙所在。”宋先生说,经过不断调试,他们可以根据春茶、秋茶、暑茶不同品质的茶青来输入不同的数据处理,
茶叶不落地,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完全可以媲美制茶师傅。 在一般人印象中,使用生产线生产的
茶叶,就如同机器人炒菜一样,会让人感觉品质不够优秀。“炒菜时味道的好坏与厨师的心情相关,但是机器人不会因为郁闷做出品质差的
茶叶。”业内人士说,当然,在制作一些顶级
茶叶时,茶青数量比较少,大多企业还是会沿用传统的手工制作,但是企业完全有把握通过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出品质稳定的中高端
茶叶,因为数据是可控、可调的,可不断优化的。相关人士预测,经过后期的改进,智能自动化生产线的水平将可接近或赶超高级制茶师。 “制茶师傅的手艺世代相传,虽然没有非常精准的数据支持,但老经验有时根本学不来,机器战胜高级制茶师的说法为时尚早。”安溪制茶师傅林先生说,他并不否认自动化生产线对
茶叶生产的帮助,只是
茶叶源自天然,与纯粹标准化的食品不同,就如同德化的工艺美术大师们出品的陶瓷艺术品与流水线出品的茶具一样,价值上相差甚远。安溪
铁观音同业公会秘书长陈加勇说,
茶叶生产应该还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培养优秀制茶师傅,一方面继续改进智能自动化设备。无论自动化生产有多么智能,终究还是需要优质制茶师的现场监工,如同法国的葡萄酒制作一样。 “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节能化,一直是安溪
茶叶发展的方面。”安溪县农茶局局长蔡建明说,自动化生产线在上述几个方面都有贡献,特别是摆脱了阴雨天气无法晒青的难题,当然也不能否认制茶老师傅的技术,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未来几年,通过两条腿走路,安溪
铁观音乌龙茶的品质必然会得到全方位的再提高,利于泉企在买方市场里分食更大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