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茉莉花茶窨制方法
下一主题:闽南乌龙茶的制作工艺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留叶采摘方法对茶叶产量的关系
1995~1997年,歧阳茶场不同留叶采摘试验结果,其产量变化如表1。
从表1表明,4~6月留一真叶采,鲜叶产量逐年上升,叶面指数由2.7上升到3,茶树长势正常,避免了新老叶脱节,维持了整树的新陈接替,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保持树势旺盛生长。观察得知,春茶的采桩是各轮茶萌发的基础,4~6月留的真叶,第二轮茶从粗壮春梢腋芽发出,萌发力强,促进了第二轮茶旺盛生长。而采取春茶强采,夏茶留真叶的第一处理,虽然春茶产量比第二第三处理高25%~30%,但是春茶不留叶,茶树经过春茶季节的旺盛生长,贮藏的养份大量被消耗,紧接又是二轮茶生长旺季,如果春茶不留叶补充,必然造成光能浪费,树势生机亏损,夏茶从春茶鱼叶腋间发出,枝梢纤细,夏茶瘦小,长势弱,不仅影响夏茶产量的提高,而且蓬面形成的“鸡爪枝”多,影响来年产量。从第一处理结果表明,实行0、1、0采摘法,三年产量逐年下降,叶面指数由2.7下降到2.56,因此,春茶不留叶,不能保持茶叶持续高产。而实行春夏各留一真叶的虽然树势好,但产量低,效益差,叶面指数由2.7上升至3.2,对于投产茶园留叶过多,反而叶层郁闭,降低光合率,新梢抽发慢,因此,春夏各留一真叶的,只能在幼龄茶园中推行,大面积长势好的投产茶园,应该以采为主。
表1 歧阳茶场不同留叶采摘方法产量比较
注:本表数据是根据小区产量平均值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