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情调 安徽茶谣
发布时间 2014-03-16 浏览 25690 次
无钱莫想她”,想她要“白摘一春茶”和后一首中的“只卖鲜花不卖鞋”,其语意内涵说的是什么,用不着多解释,读者一揣摩就明白。这种内容的存在,正说明作为民间文化的茶谣,敢于说真话,能够真实地反映那个旧时代生活中确实有过的东西。

茶谣的审美视角,从总体上看有一个特点,即捕捉的“时间段落”多为春季,把自然界的春天韵律同茶乡人生命的冲动与春情揉合在一起来歌唱。如:“报春茶鸟叫一声,‘报春’问我哪里人?‘家住徽州宁国府’,‘凤凰差我来叫春,叫动多少少年人’,‘找到杨花我回程。’”茶鸟报春,以它的鸣叫唤来了茶园的一片春绿,也触动了茶乡少男少女的绵绵春思,使得来在茶乡家住宁国府的游客,也情不能已,算计着在杨花飘絮时即还家去;这倒极像唐宋词中“绿窗人似花,不如早还家”的情境了。

茶谣把丰富的民俗审美观念或审美意象以及民间生活中那些生动、纯真的文化意识渗透在通俗的文辞表达中,故审美意味清淡而又醇浓,浅显而有深致。如:“姐家门口一口塘,姐上塘埂望情郎。娘问女儿望幌子,‘望望莲子有好大,望望草鱼有好长。’谁人知道望情郎?”女儿家在塘边窥望情郎,引起娘的疑问,她只好随口瞎编在看莲蓬和草鱼。

本是姑娘灵机一动、触景兴发的搪塞之辞,似不含有什么深意;但明眼人一看即知:莲,结子多且颗粒饱圆,民俗语汇往往用以象征子嗣众多;另,莲谐音怜,“子”有“你”意,“莲子”即怜爱于对方。鱼,除含繁殖旺盛之意外,俗语常用如鱼得水喻两情欢洽,爱意浓蜜。姑娘选择看莲子、看草鱼两种物象应付老娘,看似信口开河,实际上不能说没有潜意识的民俗心理依据,她在爱的情感作用下窥望情郎,思绪就自然地联系到了塘边水中那与爱情有关的事物莲和鱼,说她的答话是借境发挥,倒不如说是睹物生情更为恰当。

茶谣在形式上还有一个特点,即谚语。这些谚语主要在总结归纳茶叶生产的技术经验。如“清明摘不得,谷雨摘不歇”。清明时节,茶力不足,不宜采;谷雨时正值火候,须抓紧采下,不迟疑。到立夏,茶即老,不可用,所谓“立夏摘不撤”。又如“茶山不要粪,一年三交钉”。钉即中耕之意,茶山若能勤于中耕,等于用粪。有些茶谚则透露出经济观念,如“茶叶两头尖,三年两年要发颠”。茶叶价格,高低不一,很难把握,每年都有变化。又如“要热闹,开茶号”,“茶叶卖到老,名字认不了”。这显然涉及到茶叶的贸易。

有些谚语是关于茶叶的审美品鉴,如“茶叶若要好,色香味是宝”。以色香味三者来定茶的品级。又如“要钱要大钱,吃茶吃瓜片”,“种茶要好园,吃茶吃雨前”。“瓜片”是六安茶叶的隽品,“雨前”指产于黄山谷雨前的毛尖茶,说的都是安徽茶中的上品。

茶乡农民的生活是很清苦的,但淳朴之爱却往往给茶乡青年男女的情感襟怀涂上了美滋滋的味道。如:“远望爱姐上茶山,身上背了小竹篮。我问爱姐哪里去,‘家里人多事情忙,打把野菜当晚饭。’”以野菜为食的贫家女,赢得了小伙子爱恋的目光和温存的攀问。她感到满足,爽快地回答小伙子。这种情感的抚慰不比来自物质金钱的力量重要吗?这些民间文化的茶谣,敢于说真话,能够真实地反映那个旧时代生活中确实有过的东西,是我们想看到的茶谣。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