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茶马古道线路
李刚告诉记者,明初的陕西茶马古道主要路线为,从紫阳、汉阴、石泉到西乡,再过洋县、城固、汉中,然后分为两路,一路从勉县到略阳,进入甘肃徽县,然后到古河州临夏;一路走留坝、凤县,经甘肃两当,到天水后,又分两线,一线上临夏,一线经清水到达庄浪等地。
到临夏的茶叶,一线到兰州,上丝绸之路;一线上“唐蕃古道”,即青藏线茶马古道,入藏。
到了明中叶,由于陕西茶叶供不应求,陕西商人到湖南安化调茶,通过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进汉江,再分为两路,一路在丹江口市进丹江,经丹凤龙驹寨,过商州、蓝田,最后到泾阳。在泾阳加工为茶砖,也叫泾阳青砖,从平凉到兰州,上丝绸之路。一路从汉江到汉中,走以前的老路。
当然,其他路还很多。这一时期陕西产的茶叶,成为附属。
茶马古道沿途曾热闹非凡
“茶马古道带动了沿途各地商业繁荣。”李刚说,明清时期茶叶经水、陆两路外运西北各地。陆路沿汉江人挑篓背至西乡,转输茶叶使西乡“其民昼夜治茶不休”,已经达到“男废耕,女废织”的程度。水路则经汉水船运南郑十八里铺,亦称“铺镇”,使汉中这一水陆码头成为边茶办运中转枢纽和明清陕南最大的茶盐互市市场,商贾辐辏,货物山积,“于是就有了‘百日场’,即天天有集。一般上午十时左右场洪,下午四时渐散”。每月往来西乡驮茶的骆驼就有300余头。倚江码头定名“兴隆街”,东至过街楼,约一公里,店铺俱全。
凤县为陕川茶叶经徽州批验的必经之途,因此,“秦蜀商贾云集,尤其商业繁荣的东关,川陕商旅,南来北往,大小客店都是顾客满员”。
略阳是川陕茶叶入甘的又一孔道,“驮茶货物,驴驮人夫往来不绝”,就是近代由略阳转输的入甘陕茶“每月约67080斤”。
丹凤龙驹寨为商务水旱码头,明时“龙驹一寨,康衡数里,巨屋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联穑,千蹄接踵,熙熙攘攘”。丹江两岸设有河街之商业码头,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有10大会馆、18家骡马店和12家过载行以及十余家银钱铺。清嘉庆二十年,即公元1815年,又修建船帮会馆——明王宫,专主船运,而陆运则“每日有千匹骡马出入”,使龙驹寨成为“河岸帆穑林立,脚子班往来如炽,西北两路驮骡每日络绎不绝,街衢熙攘,极形肩摩鸡鸣未寝 其常事也”的小都会焉,有“小武汉”的美誉。
陕西人不该忘记
“陕南茶叶贸易的繁荣,又催生了陕南以茶叶贸易为特色的市场主题文化的形成。”李刚说,茶产区的紫阳,清代已形成“耳扒碍足朝收茬,背笼擎肩晚采茶”的生活方式,每逢阳春,茶山红袖翻飞,茶歌此起彼伏。西乡更是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全县除了茶叶转销,没有别的产业。
汉中是陕茶转输重地,以茶叶为中心形成特有的市场景观,“沿江帆幡逐渐云集,过街楼即系囤积货物之地”,“每日款乃声,水浪的船声,码头熙来攘往声,与渡口竞度之声相酬答,呈现热闹无比的局面。”
凤县因转输茶叶而形成“每当黄昏时节,更是热闹非凡,轿抬、滑竿、驴驮、马载、客旅往来,熙熙攘攘”的街景。茶叶过载,还使凤县形成独特的市场风貌,即每年秋冬,青海甘肃驮盐茶的骆驼、马帮,到双十铺后,卸下盐包,骡马歇住客店,骆驼就歇在河滩,驼客在河滩用自带的铜锅,挖坑埋锅造饭,他们没有擀面工具,把和好的面用手揪到锅里煮熟吃,至今双十铺人还把吃厚面片叫“骆驼客饭”。
这一茶马交易的经济活动和围绕茶叶产销形成的市场主题文化,是历史留给陕南最好的经济文化遗产。
李刚分析,西南的两条茶马古道之所以知名度高,是由于藏、川、滇三地十分重视,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云南青年学者首先提出学术命题,并在1990年夏秋季徒步100天实地考察。后来,国家旅游总局、西藏自治区旅游局把西南“茶马古道”的旅游规划、开发纳入其“十五”总体规划中。2002年6月,藏、川、滇三地又在昌都举行“茶马古道”学术考察研究活动。2005年,由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西藏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云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等单位联合出品的23集大型民族题材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与此同时,一支由43人赶着120匹骡马的庞大马帮,驮着普洱茶叶,重走茶马古道,沿途宣传云南茶文化。这些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陕西的茶马古道从历史文化上讲,一点儿不亚于西南茶马古道,我们更应该重视。”李刚发出感慨。
开发前景广阔
李刚认为,在全球兴起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旅游热潮中,重建“茶马古道主题文化”,形成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陕南整体市场文化印象,拉动整个陕南绿色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引领陕南经济发展突破口和推动作用。
只要以“茶马古道”为主线,将文化遗产整合在一起,形成珠串般富有陕南文化特色的“茶马主题市场文化”,就会给陕南的青山绿水赋予更加浓郁的人文色彩,使秦岭巴山的苍山滴翠与汉江的渔舟晚唱交相辉映,使汉江夕阳的自然景色与茶歌飞扬的人文景观交相唱和,烘托出一幅极具吸引力的秦巴文化场景。古道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且不说,光是沿途村寨的地域、风光、民俗、文化差异,就能吸引不少人。这一路有山、有水,有洋县的朱鹮,有城固的大熊猫,还有古树、古茶、古镇、古船、古路、古歌,定能吸引全国的眼球,形成风格独具的“茶马古道文化”旅游热线。
重建陕南“茶马古道文化”,会使陕南茶文化走向中亚、西亚,与中东和欧洲相连接。因为饮茶在中亚、西亚,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同时,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茶马古道”为主线,整合沿途各县的茶叶生产力量,培植互为犄角的陕茶名牌产品集群,形成陕南产业产销的规模效应和市场优势,对于带动沿途各县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