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1970年为曲折发展阶段。1958年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全国茶叶生产会议的报告》,提出“三年超过锡兰,五年赶上印度”的口号。在此形势下,江苏设立了省山区经济作物局。全省茶叶生产出现第一次大发展,新建了一大批地方国有茶场。并集中全省茶叶科技人员的智慧,于1959年创制成功建国以后江苏第一个名茶-----雨花茶。到196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5.8万亩,年产茶叶760吨,比1957年分别增长1.55倍和3倍;建国初期建立的国有茶场初步实现了红茶初制机械化;全省大规模推广了短穗扦插育苗技术。
60年代初期,江苏省茶叶生产出现了停滞和回落。除国有茶场外,集体茶场几乎全部停办,退茶还农,1963年全省茶园面积为4.6万亩,比1960年减少21.7%,年产茶叶916吨,比1960年增加20.5%。直到1964、1965年两次全国蚕茶会议后,在农业部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60年代中期下滑趋势才有所扼止。1965年宜兴县陆续兴建了一批规模大、资金负担和劳力分配等经营体制较为合理、规划设计科学的社、队办茶场,为全省树立了样板。同时芙蓉茶场作为全国六个试点之一,成功地试制了红碎茶,并直接由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开创了江苏加工大宗茶批量出口的历史;全省炒烘青绿茶初制基本实现机械化。到197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7.02万亩,年产量2835吨。
1971—1984年为快速发展阶段。1974年4月全国茶叶会议上国务院领导指示:“全国要搞一百多个左右年产5万担左右的重点县,作为茶叶生产基地”。江苏茶叶生产快速发展,茶园面积相继于1973年、1976年突破了10万亩和15万亩,1977年茶叶年产量突破5000吨,到1984年全省茶园面积达22.3万亩,年产茶叶7838吨。这段时期不仅新茶园发展速度快、规模大,而且在土地、劳力使用中处理好茶场和生产队的关系,推行场长负责,集体承包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开展了密植速生丰产栽培、低产茶园改造和提高红碎茶质量等多项技术研究;开始了无性系茶树良种的引进和推广;大部分茶场实现了红绿茶初精制加工一体化。
1984—1997年为巩固提高,稳定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茶叶产销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1984年茶叶购销全面放开,形成了“多渠道销售、多口岸出口”的购销机制。,1986年出口红碎茶产量3963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省茶叶开始由“扩大面积、提高产量”向“提高单产,提高质量,增加花色,拓宽用途”方向转化。积极创制名、特茶,种类迅速增加到30多个。全省各地陆续制定了100多个各种名茶的企业标准,促使江苏茶叶产销跨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起步阶段,名特茶的生产无论在产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江苏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一批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如茶叶专用肥、机械修剪、机械采摘、复合膜袋除氧剂包装、茶叶专用冷库贮藏等迅速推广;各地积极推行塑料大棚栽培技术;无性系良种逐步转向以早芽、优质、抗性强为目标,推广了一批新品种;名特茶逐步采用机械加工。1993年全省茶叶总产达15138吨,投产茶园亩产88.5公斤,都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
90年代中期江苏茶叶生产完全转向以品质、效益为中心,茶叶总产量虽有所回落,但产值持续上升,1997年名特茶产量增至2441吨,占总产量的22%,茶叶总产值达4亿元,平均亩产值2000元,为全国产茶省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