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什么是茶法,以前都有
下一主题:以茶为礼,民间婚姻中
1984—1997年为巩固提高,稳定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茶叶产销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1984年茶叶购销全面放开,形成了“多渠道销售、多口岸出口”的购销机制。,1986年出口红碎茶产量3963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省茶叶开始由“扩大面积、提高产量”向“提高单产,提高质量,增加花色,拓宽用途”方向转化。积极创制名、特茶,种类迅速增加到30多个。全省各地陆续制定了100多个各种名茶的企业标准,促使江苏茶叶产销跨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起步阶段,名特茶的生产无论在产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江苏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一批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如茶叶专用肥、机械修剪、机械采摘、复合膜袋除氧剂包装、茶叶专用冷库贮藏等迅速推广;各地积极推行塑料大棚栽培技术;无性系良种逐步转向以早芽、优质、抗性强为目标,推广了一批新品种;名特茶逐步采用机械加工。1993年全省茶叶总产达15138吨,投产茶园亩产88.5公斤,都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
90年代中期江苏茶叶生产完全转向以品质、效益为中心,茶叶总产量虽有所回落,但产值持续上升,1997年名特茶产量增至2441吨,占总产量的22%,茶叶总产值达4亿元,平均亩产值2000元,为全国产茶省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