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茶时,将壶举高些,高冲有助于气体的溶入。但是,这会降低温度,不可不考虑。
冲茶时,把壶盖放倾斜于壶口,当它是篮板。因由媒介物增加溶气体量。但,这也会降温。
将茶壶的水倒出时,高冲也可增加溶气体量。
从茶海倒入杯中,高冲也可以增加溶气量。
把握住溶解气体的原则,泡出来的茶汤会较鲜活,甚至会泡出以前从没泡出的香气!但是,如果泡出来的茶汤和以往相较,喝起来有闷闷的感觉,那种香气扬不起来的感觉,大半是因为冲泡温度太低。
用蒸馏水、去离子水、逆渗透水泡茶会比自来水好。只能算普通。外面的矿泉水品质不一,可以试用看看。接触过磁化水的心得是:刚从「水机」流出来的水,好!但是「水机」用了半年之后,刚从「水机」流出来的水,差!尤其是香气、滋味都称上品的茶,用较好的水和自来水泡起来差异更大。
浓度控制
茶汤浸泡到所需的浓度后,一次将茶汤倒出。
方法有三:
将茶汤全倒于如「茶盅」容器内,再持茶盅分倒入杯饮用。
一次将茶汤倒于大杯子内饮用。
一次将茶汤倒于数个杯子内。这时要来回倒以求茶汤浓度的不均。
茶叶浸泡到所需的浓度后,将茶渣取出。
方法有二:
将茶叶放于可取出的内胆浸泡,至所需浓度后将内胆取出。
浸泡到所需浓度后,用漏勺将茶叶舀出。
将茶浸泡到超过一倍(或二倍)的浓度,饮用时稀释至所需的浓度。(此法即「浓缩茶的泡法」)
以「可溶物全部溶出」也不致于太浓的茶量沏茶。这时的茶量往往是略低于水量的2%,浸泡时间要在八分钟以上。(此法即「含叶茶的泡法」)
浓度须力求一致吗?
一壶茶的数道茶汤,其浓度应力求一致吗?这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从每一道茶都应将此时之茶表现得最好角度看,应该尽量将每道茶汤泡至所需浓度,因为我们是将「所需浓度」定义为「此时之茶的最佳表现」。每道茶汤的浓度应力求一致,但品质在三、五道后难免开始下降,直到饮用者认为不宜再泡为止。
有人认为每道茶泡出不同的浓度与特性,正可多方面了解茶的状况。这个观点从「评茶」的角度可说得通,但在欣赏的角度上在与茶为友的态度上,是应该依第一条的理念才是,因为即使「为人」,也无需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面目」;「评茶」也只宜在特定时间为之,平时喝茶,哪能时时以「批评」的态度与茶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