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器具对茶起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明代黄龙德《茶说》)古代与现代饮茶用的器具有很大不同,古时种类比较繁多,造型比较简朴,工艺比较粗糙。按照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分为8大类24种共29件,到了明代张谦德《茶经·论器》所列,也有茶焙、茶笼、汤钵、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9种。近现代茶具种类相对简化,各类茶品所用的器具略有不同,但质地更加讲究,造型更加多样,工艺更加精致,更加富有观赏性。由此,还成就了一项新时尚——收藏专门带有艺术价值的茶器具。
一般的常识,茶是不能用冷水沤浸的,古时是煮茶,明清后是泡茶,不管是煮或泡都得用火。“有水有茶,不可无火。非无火也,有所宜也。”(明代田艺衡《煮泉小品》)所谓“有所宜”就是要讲究火候,宋代蔡襄《茶录》认为,“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过熟汤也。况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现代泡茶也有类似的问题,火候掌握不好,汤的温度过与不及,都会影响茶的色香味。所以,古人烧火有一套严格要求,“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然木性未尽,尚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故先烧令红,去其烟焰,兼其性力猛炽,水乃易沸。既红之后,方授水器,乃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手停。”(明代许次纾《茶疏》)现代虽然对水的热度也有一定的把持,但是由于条件、燃料和器皿的不同,操作起来一般无法那样的讲究。
环境的设置和选择,是茶道另一个被看重的问题。要使品茶达到愉悦性情的目的,必须有个适宜的环境。环境只有宁静洁净、无异味污染、难驰心旁骛,才能做到神思淡定如禅得道。总结历来茶道对环境的要求,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场境;另一方面是人境。场境讲究自然清新,“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缓,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宋代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欧阳修是有名的茶人,茶道精湛,选择如斯场境,定然会是心旷神怡,品茶也才会品出好味道来。茶道强调的是人与茶的通融,天地人和,因此人境以少为佳,不能太吵杂。明代屠龙《茶说》记录:“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也。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茶道毕竟与茶艺有别!
我曾写过一篇茶文,认为唐代卢仝诗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把喝茶品茗说得能够‘毛孔散’、‘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神乎其神亦仙亦佛,未免过分夸大,只是一种浪漫的夸张。”夸张是夸张些,但是茶道确实是有意境的,需要神情的体验。而且,对上述所有物品操作技艺的严格要求,以及环境的考究,都是为了在品茗时能达到神情最佳体验、身心得到享受的目的。历代咏茶的诗特别多,茶本身色清、味甘、气香、性和,茶道充满让心灵净化的气息,诗意浓郁诗境明丽。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诗作:“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最为后人所赞誉。当然茶与身心相融需要体验,体验必须入微。
茶道是中国的瑰宝,有着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芳茶可娱”,也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古时一般只流行于士大夫、文人墨客、僧人道士、民间茶人之间,现代人民生活提高了,吃茶的人多了,应该也可以普及。当然,在提倡弘扬传统茶文化,把茶道作为休闲的好方式,也要注意防止追求奢华和过于痴迷,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