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培训水平不断提高。组建畜牧业专家服务团,成立畜牧业服务小分队,利用冬春农闲时间开展品牌服务,解决了广大农民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增强了农民发展畜牧业的决心和信心,为充分发挥和利用全市行政和技术资源更好的服务畜牧业积累了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广大农民热烈欢迎。今年上半年共开展举办养殖技术培训授课和咨询培训班21场,培训规模养殖大户3000多人。
意见建议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把它作为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整合资源,研究制定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吸引外来投资和民间投资向肉牛产业开发流动。同时,盘活闲置规模养牛场地,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鼓励全产业链发展肉牛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必须牢牢抓住养殖、加工、销售这三个关键环节,在全产业链整体推进上寻求新突破。通过强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精细精深加工等措施,实现技术改进、产品换代、产业升级,着力在高端带动、延伸链条、扩大产能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充分发挥龙头牵动作用。龙头企业是畜牧业产业化的龙首,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就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来增强畜牧大产业的带动作用。要充分利用全市现有的畜产品加工力量,通过有效手段,发挥政策和市场优势,使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
加强肉牛品牌开发。品牌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要深入实施品牌开发战略,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发展“有机、绿色和地理标志”牛肉产品为重点,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肉牛品牌。
加强养殖用地规划。要对肉牛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相关部门在制定土地规划时,应为发展养殖业预留用地空间,合理规划使用土地,保障肉牛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
采取集中处理畜禽粪污的模式解决牛粪污染问题。对过去没有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的肉牛养殖场,要会同环保、财政等部门,采取企业负责,政府扶持的办法逐步改造。此外,还要研究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集中处理机制,把粪污转化为沼气、燃料、有机肥等再生资源,完成废物利用、形成良性循环。
灵活运用封山禁牧政策,在适宜的地方建立母牛活动场所,推行母牛“托养”方式。推广桦甸经验,通过采取村委会与林业部门协商以村规民约形式划定区域,确定专人管理牛群。这样不仅使母牛通过放牧运动提高繁殖成活率,而且使大量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从事肉牛养殖。
将育肥牛保险纳入养殖业保险范畴。养殖业保险作为降低养殖风险的重要惠农措施,在全市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展育肥牛保险,既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安全保障,又可用保单抵押贷款,破解融资难题。
推进肉牛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创新,努力破解发展资金不足问题。支持有资金实力、有带动能力的企业,组建肉牛产业专业担保公司。论证组建市级肉牛产业融资金融平台,探索建立担保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拓宽担保领域和范围,争取银行把肉牛产业开发作为投资重点。
加大科技支持力度。要以提高科技含量为目标,促进肉牛产业由单纯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依靠传统经验养殖、粗放经营向科学养殖转变。要充分利用现有畜牧技术资源,整合技术力量。各级畜牧技术人员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深入一线技术指导,解决基层技术服务乏力的局面。要多渠道、多方式积极培养、引进肉牛产业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开展技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多层次培训,提高肉牛畜牧综合配套技术应用水平。